第一篇
人們對好的電影總是如饑似渴,因為好電影可以不斷尋求人生真諦,捕捉生活深層次的需求。
看電影可以是一種娛樂,一種暫時逃避苦悶生活的途徑,也可以是一種情感體驗,即通過“看別人的故事,流自己的淚”得到解脫或者是愉悅的感情安慰,隨之帶入一種極度的滿足。

是枝裕和的電影是治愈心靈的“妙藥”,生活在壓力中的人正需要他這樣的電影。他很多作品都體現出他高度的人文關懷的水準。
他1995年憑借電影《幻之光》一舉成名,電影獲得威尼斯影展的競賽入圍以及其他影展獎項,開啟他劇情片創作之路。
日本和中國一樣是傳統國家,對家庭的重視不分伯仲。
今天要介紹是枝裕和的電影《如父如子》,就是講述兩個家庭的故事。

良多是一位上班族,生活富足而有品味,結婚多年,夫妻兩人感情很好。夫妻兩人共同養育著一個聰明伶俐的兒子慶多。慶多有最好的玩具,有媽媽陪著練鋼……普通而平靜的日子是令人羨慕的幸福生活。
另外一個家庭齋木是一個普通五金店老板,一家五口人住在狹窄的舊房子里,孩子玩著過時的游戲機,從來沒有接觸過鋼琴。他們夫妻兩人出門遲到會互相找借口,斗嘴。生活帶給他們的壓力一目了然。
一天,慶多出生的醫院來電話告知良多一家,孩子抱錯了,一下將兩個家庭聯系在一起,也將他們的生活推向風口浪尖。

血緣更重要,這是人的第一反應。但當良多見到親兒子琉晴之后,非常舍不得將慶多給齋木一家護養。
良多有一個強烈的欲望:希望給齋木一大筆錢,讓齋木把兩個兒子都給他護養。他覺得自己經濟能力好,養兩個兒子不是問題。可是遇到親子問題,齋木毫不含糊,一口回絕了良多,說“這個世界不是什么都可以拿錢買到的”。

兩個家庭開始交換孩子,先適應一段時間。琉晴和良多性格很像,但是相處起來硬碰硬,不如和慶多相處融洽。慶多性格內向而細膩,懂得觀察大人的心情和喜好,知道良多喜歡他學鋼琴,他就盡最大努力學好鋼琴,良多怎么說他都覺得好,都答應,就是不愿意把相機送給琉晴。
開始良多很生氣,可是無意中看到相機里滿滿都是慶多給他拍的照片時,他感動得落淚。相機里有他背面的照片,睡覺的照片,腳趾頭的照片,躺在沙發的照片……每一張都體現了慶多對他暖暖的愛。良多開始思考血緣和感情的關系。他看清楚了自己的內心,他更愛沒有血緣關系的慶多,也知道自己作為父親,以前他做得不夠。最后他去找慶多,說“任務結束了”,意思即是“我們回家吧,兒子”。
他把慶多又換回來,親情戰勝了血緣。

導演是枝裕和給良多一家的戲份更多,或許是因為良多只有一個孩子,換孩子的對他內心感情沖擊更大。齋木有三個孩子,雖然生活壓力大,但日子過得快樂,家人團結,其樂融融。琉晴在這樣的環境長大,其實回到親父良多身邊很不習慣,甚至是不夠快樂,盡管良多物質上比齋木富足,可是琉晴還是特別盼望回到齋木身邊,親口對良多說“我想回到我爸爸媽媽那里”。

《如父如子》是一部美好的電影。電影講述的不僅僅是親子關系,其實夫妻相濡以沫的感情也一點一滴地表達出來,很感人。導演將電影細節部分拍得細膩,雖然情節并沒有大起大落,但故事被真實的感情推動得非常自然,不煽情而溫暖人心。
關鍵詞:
如子
裕和
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