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疇似錦,谷物飄香。在莊河市青堆鎮元寶房村,村民正在搶收今年最后一茬香菇。大棚里,大家拖著塑料筐,不時彎下腰,將肥厚的菇傘摘下。采摘一結束,村民會隨即裝車把香菇拉到村里的收購點。在那里,駐村客商一手提貨一手付錢。
不到9時,王娜家的大棚外就已壘好數十筐香菇。她的丈夫李秀國開始一筐筐往車上搬。“顏色、菇形都好,最后一茬的質量真不賴。”手捧一把菇,王娜笑了。
王娜家育有7萬根菌棒。3月下旬開始出菇,一年可收7茬。對最后一茬,她控制好時間分批出菇,可保證10月底前天天有菇采。

“咱鎮可是給我們找了個好營生。”李秀國開心地接過話茬兒,“否則,我們還不知道在哪兒沒頭沒腦地找活兒干呢!”
元寶房村曾經是大連市低收入村,2018年之前并沒有種植香菇。為了盡早脫貧,青堆鎮黨委多方考察并咨詢農科專家,確定了發展香菇種植。“鎮里3次組織村民到重點產菇區學習,為增強大伙兒的信心,村干部每人帶頭種了兩萬棒。”村黨總支書記吳高峰說。
和許多村民一樣,王娜夫妻當時在外地打工。“村里打電話動員種香菇,考慮到老人、孩子需要照顧,就想回家試種。這一試,還真走對了路。”李秀國說。
買菌棒、蓋大棚,政府都有補貼。鎮里還向金融機構爭取了助農低息貸款。近幾年,村里的大棚逐年增多,目前已有203棟,育有菌棒200多萬棒,產值達1400余萬元,全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3000余元。村里還建起氣調庫、烘干庫,每年可為村集體經濟增收十余萬元。
借國家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序銜接的東風,元寶房村發展香菇特色產業的步伐再次加大。前不久,元寶房村香菇產業鏈發展規劃獲批,得到600萬元建設資金。“一個年產200萬棒的菌棒加工廠馬上開建,可滿足村民的種植需求;香菇即食、蘑菇粉等深加工業以及文旅項目也開始籌劃。小香菇托起了咱村的振興夢,它一定會讓我們的日子越過越好。”吳高峰的語氣中充滿自豪。(楊少明)
關鍵詞:
香菇種植
補貼
集體經濟
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