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挖生姜、摘下塊莖、洗凈雜質、打包裝車……這幾天,貴州省岑鞏縣水尾鎮大樹林村的200畝生姜迎來豐收。田地里,一壟壟剛出土的鮮姜整齊有序地擺放著,清香味兒撲鼻而來,姜農們忙著手中的活,臉上掛著豐收的喜悅。
“每畝產量達1萬斤左右,平均畝產值達3萬元左右。今天采收的這5噸多生姜準備發往重慶,我們是訂單銷售。”水尾鎮大樹林村生姜基地負責人鄭昌洪介紹,種植的生姜叫白姜,俗稱“洞姜”,是用挖洞的方式種植的,與傳統種植方式不一樣。“洞姜”的每個洞子都相對獨立,利于防病,不僅產出的生姜品質佳、產量高、效益好,而且擺脫了“一年生姜——兩年水稻”的輪作模式,實現生姜的連作。同時,“洞姜”的生長周期相對較長,每年10月至12月才上市,從栽種到采收的各個環節都需要大量用工,為當地群眾帶來了大量的就業機會。

據了解,水尾鎮土壤肥沃松軟、氣候適宜,非常適合種植生姜。為帶領當地村民增收致富,助力鄉村振興,水尾鎮因地制宜,于今年年初引進并示范種植白姜200畝。該鎮打算把生姜種植作為當地蔬菜產業的主打產業來抓,提高土地產出率,帶動更多群眾增收。(何曉燕 李昌焯)
關鍵詞:
就業機會
增收致富
鄉村振興
主打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