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清水秀,村田相映,鵝卵石砌起的渠道、毛竹編就的籬笆……漫步在曲折的游步道上,一片田園美景,鄉鄰笑容如花。盱眙縣以農房改善為載體,充分挖掘山清水秀的生態優勢、特產豐富的農業優勢和景點眾多的旅游優勢,精心策劃推進產業融合,有效激發了鄉村活力。
“回鄉之后,賺得不比大城市少。”陡山村桃李天泉新型農村社區居民張敏高興地算起賬來,她家里有20畝山黃桃林,畝均產量將近4000斤,除去肥料、人工等費用以及損失,每年凈賺近30萬元。不僅如此,張敏一家還通過農房改善工程,告別了過去的老房子,換了一套新房,這里路更寬、水更綠、環境更好了。
盱眙縣始終將農房改善作為鄉村振興的牛鼻子工程,嚴格按照“七通九有十到位”的標準建設新型農村社區,邀請國內一流規劃設計單位高質量編制規劃方案,設計不同風格和戶型面積供農戶選擇,最大程度保留地形地貌、水源古樹等自然肌理,營造“山水田園村”和諧共生的鄉村風貌。
“軍旅生涯鍛煉了我能吃苦、敢拼搏、不服輸的堅強性格,我更要立足農村、奉獻農業,為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的光和熱。”馬壩鎮街南社區退役軍人張強完成了從“紅色軍營”到“綠色田野”的華麗轉變。現在,他的采摘園越做越大,顧客絡繹不絕。
盱眙縣以農房改善為契機,加快推進土地流轉和綜合整治,大力培育和引進新型經營主體,發展適度規模經營。近年來,全縣累計流轉土地80余萬畝,吸引了退役軍人、高校畢業生回鄉創業。盱眙縣還組織開展果樹優質栽培技術培訓、龍蝦烹飪培訓、農機駕駛培訓等多種技術培訓班,提高了廣大群眾就業創業能力。
“政府組織專家對大棚進行改造升級,成本下去了,產量上來了,現在每畝能賺7萬多元。”穆店鎮郭莊社區居民郭征兵高興地笑了起來。郭莊社區邀請專家按照現代農業園區標準,對現有產業進行規劃;在農業部門組織下,對園區溝、路、渠等基礎設施,進行完善提升;以財政補一點、群眾貼一點,引導群眾對現有大棚進行提檔升級等一系列舉措促進農民增收。

在農房改善過程中,盱眙縣堅持“項目跟著產業布、產業跟著項目走”,制定出臺“一村一特”產業發展方案。各農房改善項目周邊緊靠鎮區工業園區和國家級、省級農業園區,為周邊農房改善群眾提供近萬個就業崗位。此外,還組織開展來料加工、來件裝配、來樣定做和農副產品加工“三來一加”活動,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讓農戶實現家門口就業。(劉雪松 馬曉波)
關鍵詞:
旅游優勢
產業融合
農房改善
產業結構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