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完這最后一批貨,就要等明年6月中旬才能嘗鮮咯!”11月16日,在寧??h海山豐水產專業合作社里,工作人員正忙著將五六百只青蟹打包裝箱。合作社負責人陳剛滿告訴記者,今年的寧海青蟹季馬上就要進入掃尾階段。
每年的6月到11月中旬是三門灣青蟹最肥美的季節。今年的東海三門灣畔,更是好事頻傳。在突破青蟹規?;绲?ldquo;卡脖子”難題之后,青蟹苗種實現大規模量產,培育蟹苗突破千萬只大關。寧??缡〗璧仞B殖成功,首次實現東海青蟹在內陸“安家”,打開了產業發展新空間。
一只青蟹的成長史,是寧海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的縮影。以青蟹為代表的“寧海珍鮮”從浙江走向全國,走上廣大饕客的餐桌。
緣起
危機中找到新產業
說起寧海小海鮮產業,許多人認為是大自然的“饋贈”。時隔24年回頭再看,那場由自然災害帶來的被迫轉型,正應了古語“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1997年,一場臺風侵襲三門灣。寧海縣海洋漁業局相關負責人回憶說,臺風讓海水倒灌,土地嚴重鹽堿化,許多傳統作物都無法繼續耕種。如何另尋出路?寧海縣面臨選擇。“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地處三門灣畔,寧海水系發達,眾多溪流夾帶著大量養分入海,致使近海水質肥沃,鹽度適中,餌料生物豐富,最利于海水生物的繁殖生長。在充分調研后,海水養殖成為寧海農業發展的新方向。
于是,近120公里長的標準海塘壩陸續建起,6萬多畝沿海灘涂上,村民起早貪黑,投工投勞,青蟹產業從無到有,養殖規模迅速擴大。寧海長街鎮養殖戶馮益雙就是在那時入的行。最初,農戶像養殖梭子蟹一樣,投放飼料喂養青蟹,但幾年下來,青蟹發病率驟增,成活率不到10%。不少人因為成本增加轉向了混養模式,青蟹一度淪為塘里的副產品。但老馮不信邪,他從改變養殖模式入手,把自己承包的300余畝養殖塘當作試驗田,決心放手一搏。
“我的青蟹不吃飼料,只吃貝類。”老馮所說的貝類,是從福建、山東等地采購的指甲蓋大小的低價貽貝。在幾次試驗過后,他發現吃這種口糧,青蟹不僅長得壯,還不會產生飼料殘渣。水質有保證后,青蟹發病率也降低了,他的養殖塘里,看不到一臺增氧設備。目前,老馮的蟹塘畝產量最高可達100公斤,是普通蟹塘的兩到三倍,畝產值2萬多元。膏肥體壯的品質蟹平均每公斤售價240元,主要供應高檔餐館。
養殖技術的攻克,讓寧海的青蟹產業迎來發展春天。此后,高畝產的“低壩高網”養殖技術開始在全縣推廣,標準化的輕便繩子改變了“一斤青蟹二兩縛”的弊病,一些蟹農也開始有了品牌思維。
在寧海青蟹最大產區一市鎮,以“蟹大人”為代表的一系列區域品牌逐漸嶄露頭角。寧海“蟹大人”品牌運營者陳剛滿說,2017年,“一市青蟹”順利通過國家質檢總局生態保護地品牌保護評定,提振了蟹農信心。“抱團取暖、建立品牌效應是寧海蟹農的共同目標。”一市鎮黨委書記胡卿介紹,近年來一市鎮多條腿走路,深挖青蟹深加工、延伸青蟹產業鏈,開發出軟殼蟹、醉蟹、紅膏熗蟹等深加工產品。
這個“臺風刮來的產業”不再飄零,在寧海扎下根基逐漸發展壯大。
在寧海海山豐水產專業合作社的生產廠房里,一排排矗立的藍色塑料盒層層相疊,足足堆起兩米高。仔細觀察,每個小盒子里都住著一只青蟹。整齊劃一的“單身公寓”群,一改不少人對青蟹養殖的固有印象。
寧海養蟹有“兩大怪”:一個是“蟹上樓”,住上了“蟹公寓”;一個是“蟹出圈”,跨海域生長。無論是縱向還是橫向,都是試圖打開新發展空間,圓一個共同富裕的夢。此前,隨著產業壯大,不少養蟹村“人多塘少”的現象逐漸顯現。成了稀缺資源的海塘身價翻番,即使青蟹價格逐年高企,農戶的養殖效益卻持續在低位徘徊。產業發展受空間制約,養殖模式的轉型升級勢在必行。
眼前的“蟹公寓”,每個“單間”都設置了單獨的小門,通過門上的圓形小孔,青蟹的生長情況一覽無余。打開小門,只見“公寓”內部構造十分精致。一根水管連著廠房地下的儲水池,抽上來的海水經過4級過濾后,循環進入每個“單間”。“一套設備連接1000只籠子,管理人員早晚往籠里投放鮮活類飼料就行。”陳剛滿拿著手電筒,給青蟹投喂花蛤。
2013年開始,陳剛滿與寧波大學海洋學院聯合技術攻關,首創“蟹公寓”養殖技術。“青蟹搬進工廠后,成活率從10%提高到了70%。”他解釋說,傳統養殖不僅占地面積大,青蟹成活率也較低。因為當蟹苗生長到3兩左右時,換殼的蟹和沒換殼的蟹會“自相殘殺”。借助“蟹公寓”分籠養殖,工廠化養殖的成蟹重量普遍在5兩以上,最大的可達到9兩。
如果說青蟹“上樓”是內部的精耕細作,那么“出圈”就是向外的創新突破。借助科研力量,寧海人讓東海青蟹游到了渤海,灘涂蟹也能生長于內陸鹽堿地。稻田養蟹、跨省養殖……寧波青蟹在出圈的過程,也是養殖技術不斷提升、產業新空間不斷打開的過程。
不久前,寧海一市鎮的華大海昌水產科技有限公司養殖戶鄔海明等人,前往山東煙臺收獲了第一批量產的“跨海”青蟹。今年5月,“華大海昌”在山東煙臺租了1000畝灘涂和“水汪子”飼養寧海青蟹。“蟹苗由我們提供,當地的農戶來養,養大的蟹我們以每只五六十元的價格回購,再賣到寧波市場。”鄔海明說道,如今,這批青蟹已長到4兩多一只,但當地養殖戶第一次養青蟹,不敢抓,也不會包裝,他們緊急去援手。
鄔海明算了一筆經濟賬:“山東海塘租金不到寧海的一半,貝殼類等青蟹喂養食材也便宜,養殖成本大概只有寧海的三分之一。”去年,“華大海昌”已在山東試養了2000余只蟹苗,沒想到最后收上來1400只成蟹,成活率高達70%,畝產量是寧海的好幾倍。這也促使公司大膽北上養蟹。“我們還準備把青蟹養到遼寧的灘涂去。”青蟹養殖區域不止從三門灣擴展到了渤海灣,還一路向內陸延伸。去年,寧波大學海洋學院技術團隊把寧海的青蟹養到了黃河邊的河南省延津縣鹽堿地里,首次實現了東海青蟹在內陸“安家”。
走進“華大海昌”,30多個一畝大小的育種池正忙著放水清空,今年企業育出的2100多萬只蟹苗,早已一搶而空。“再擴建20畝育苗池!”華大海昌總經理鄔時會看著空空的育種池,心里有了新盤算。
將青蟹養到天南海北,前提是突破苗種繁育的難關。以往,受限于生長環境,長江以北難見野生青蟹的活動蹤跡。但人工育苗、性狀選育優化后的青蟹適應性極強,這為青蟹養殖開辟新天地創造了可能。
闖“苗種關”,寧海試驗摸索的腳步早已開始。2017年起寧波市海洋與漁業研究院與“華大海昌”聯合嘗試利用生態育苗手段破解蟹苗的生產性難題。這一做法的難點在于,蟹苗的發育要經歷3個階段,在幼體時,它們個子小、體質弱,卻“好斗”,以往的人工育苗養殖中,青蟹育苗成活率低是一大難題。
破冰從育苗的各項影響指標開始。“蟹苗發育的每個過程都要吃不同的餌料,我們以地方原種和海南海區采捕的青蟹為母本,結合投放藻類等生態育苗手段進行人工育苗。”公司技術負責人沈建生說,他們為此還配套建起了100多畝的藻類池,自制餌料。經過幾年的試驗摸索,陸續突破水質、環境控制、全流程管理等多項技術難點。去年第一批400萬只青蟹苗成功育出。
“今年,我們實現了大豐收。”沈建生說,今年工廠蟹苗繁育的成活率平均為15%,是以往的3倍,成活率最高接近20%,創下新紀錄,而且蟹苗的健康狀況良好。苗種供給不足的困局一旦被打破,青蟹后續拓展養殖空間就有了條件。

52歲的養殖戶鄔海明,養殖青蟹10多年,過去習慣于從外地采購野生蟹苗,成活率很低。直到去年,鄔海明從“華大海昌”免費分到了近萬只人工蟹苗進行試養。“那批蟹苗長成成品青蟹的成活率達到了50%,所以今年四五月份,我趕緊下單了兩萬只蟹苗,我就怕搶不到呢!”
腦袋活絡的寧海人善于在市場上做文章。許多蟹農和經營戶都知道,收青蟹時陳剛滿最“難弄”。為了讓青蟹真正賣出高價,他的收貨要求高:一只一只挑,說收4兩,超過4兩半就不要了!而此前不少青蟹都是整筐論斤賣。
近兩年,搭上社交電商和社區團購的快車,陳剛滿的網絡售賣渠道風生水起。他自創“青蟹安居房”,一只蟹型的透明盒子,由食用級塑料制成,重量不超過20克,剛好能容納3.5兩至6.5兩不同大小的一只青蟹。這種符合螃蟹生理彎曲的造型,能在郵寄過程中,最大限度延長螃蟹存活時間,解決了網上銷活鮮的包裝痛點。陳剛滿每年網銷30萬只蟹,“高端青蟹論只賣,一只三四兩的青蟹能賣到75元。”
以青蟹為代表,專注源頭技術,寧海小而精的農業品牌正多點開花。2018年,寧海建立“寧海珍鮮”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面向社會征集確定了青蟹、蟶子等9大類首推產品,又聯合鄉鎮(街道)帶領運營團隊走訪產業規模較大、產品質量較好的農業主體,洽談簽約合作供應商16類31家。
眼下,“寧海珍鮮”數字化平臺,已開發出智能提貨系統、防偽溯源系統、企業微信商城、基地可視化監控、抖音企業賬號等,還上架了當季水果、臻品茶葉、水產海鮮、美味佳釀等農副產品16類37種,截至目前累計銷售額超2000萬元。(肖淙文 陳醉 共享聯盟寧海站 蔣攀 呂玫瑤)
關鍵詞:
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
養殖技術
”數字化平臺
銷售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