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財政貨幣與流動性小組
事件
6月9日,市場對降息的預期再度升溫,債市進一步走牛。本周時值6月MLF操作窗口,降息預期能否兌現,謎底即將揭曉。通過梳理當前降息預期升溫的三大依據(經濟環比走弱、聯儲加息暫停窗口、存款利率),我們傾向于認為六月降息落地的條件尚不充分,預期可能落空。但對于市場而言,六月降息落空反而有利于債市的下半年運行,是謂“等待的價值”。
核心觀點
關于六月降息的冷思考
梳理當前降息預期升溫的原因,我們認為六月降息的條件并不充分:
邏輯1:二季度經濟壓力環比加大,急需降息加以應對?
四月以來,經濟指標環比走弱、信貸投放出現降溫、物價指數低位徘徊、樓市重陷寒冬,上述因素構成了降息預期的邏輯基礎。但我們在非常規貨幣政策系列報告中反復提示,疫情之后,10BP/次幅度的降息的“穩經濟”作用明顯減弱,貨幣政策需要和財政政策、產業政策、收入分配等宏觀政策協同發力,才能起到實質性作用。
以樓市為例,央行自年初建立首套住房貸款利率動態調整機制以來,截至3月末,在96個符合放寬首套房貸利率下限條件的城市中,有83個城市下調了首套房貸利率下限,有12個城市取消了首套房貸利率下限。中指研究院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全國已有40城調整首套房貸利率下限至4%以下。但銷售數據顯示,5月十大熱門城市二手房價中,僅上海和廣州環比走強,其它八個城市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行。其中,武漢、重慶的降幅居前,一線城市中的深圳降幅排名第五。因此,降息能否起到“穩地產”的實質作用,并非理論推演那么簡單。
邏輯2:六月美聯儲加息可能“跳票”(Skip),構成國內降息窗口?
去年8月,央行意外調降MLF利率10BP。事后分析,美聯儲當月加息周期中斷,可能是導致國內降息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本月聯儲加息“跳票”(Skip)成為一致預期的背景下,市場不免聯想起去年經驗,致使降息預期升溫。但正如我們在報告《假若出口回升和FED降息同時在H2發生》中的預測,“若6月暫停加息,加息周期可能就結束了,但預期仍會波動。9月大概率將討論結束縮表的時間表,伴隨著失業率持續回升12月降息概率不低”。 這表明:去年8月處于聯儲此輪加息周期的初期,因此有必要抓住“加息空檔期”來調節利率,盡量避免對匯率的影響;但當前聯儲加息已進入尾聲,搶六月“空檔期”意義不大,且近期人民幣匯率有所不穩,“匯率掣肘利率”效應仍然存在。
邏輯3:存款利率下降,降息概率因此加大?六月以來,新的一輪存款利率降息潮來襲。6月8日,六大國有銀行下調人民幣存款利率,利率降幅因期限不同普遍落在5~15BP區間。本周,招行、浦發等股份制銀行開始跟進,其中第一大股份制銀行—招行的存款降率幅度與六大行相近。理論上,存款利率下調預示銀行負債成本減輕,為資產端收益(貸款利率)下調打開空間。但從凈息差角度來看,一季度末商業銀行凈息差已降至1.8%的MPA考核滿分線之下。以大型銀行為例,一季度末,其凈息差為1.69%。根據《合格審慎評估實施辦法》,凈息差處于0.8%~1.8%,MPA評分將從100下降到60。因此,此次六大行與股份制銀行下調存款利率,存在修復凈息差的可能,不見得會立即傳導到貸款利率端,也不會對六月降息構成實際影響。
預計六月MLF利率“按兵不動”的核心依據
1.宏觀政策應以逆周期調節 or 跨周期調節為主,存在一定分歧。所謂逆周期、跨周期,差異主要表現在政策重心聚焦需求端還是供給端。四月的政治局會議在強調“恢復和擴大需求是當前經濟持續回升向好的關鍵”的同時, 提出“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夯實科技自立自強根基,培育壯大新動能”,說明對需求和供給側都有要求;緊隨其后召開的二十屆中央財經委第一次會議則進一步明確“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關系我們在未來發展和國際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在上周召開的陸家嘴(行情600663,診股)論壇上,潘功勝副行長表示“中國貨幣政策堅持以我為主,堅持 跨周期 和內外平衡的導向”,而易綱行長在周五調研時卻提出“精準有力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 加強 逆周期調節 ,全力支持實體經濟”。可見,宏觀政策如何發力,當前仍處于研究階段,相比需求側,保證供給端與產業鏈安全,仍是最為急迫的任務。因此,在二季度同比經濟數據的支撐下,以降息為代表的逆周期調節政策出臺必要性或許并不突出。
2.“大型調研之風”成果上報將為下一步政策出臺提供決策依據。3月末,中央辦公廳印發《關于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指出“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沒有調查就沒有決策權”。隨后,各部委開始進行深入、細致的基層調研。根據《財經》披露,金融監管部門也就信貸實際需求、房地產現金流,以及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等問題進行多輪調研。正如《人民日報》(4月10日)所說,“作出科學合理的決策,需要大量客觀、真實、有效的信息,而發現問題、找準問題,是解決問題的前提”。因此,待調研情況匯總上報后,政策決策才能獲得真實依據,“把一個個‘問題清單’變成‘成果清單’”(《人民日報》) 。
3.銀行間質押式回購日交易量重回8萬億以上,預示資金空轉風險加大。今年困擾市場和監管的一個重要問題是:錢去哪了?對此,我們曾在報告《天量信貸去哪兒了》中,結合央行一季度《金融機構貸款投向統計報告》尋找天量信貸的去向。當然,除了公開信息披露的資金去向外,套利空轉、債務付息等用途也存在一定可能。但本著“數據說話”的原則,我們在報告中沒有呈現。6月5日以來,銀行間質押回購日交易量,躍升至8萬億/日警戒線之上;SHIBOR隔夜利率滑向歷史底部;央行逆回購連續8天維持“地量操作”,種種跡象表明監管密切關注資金空轉風險。5月中央財經委會議重申“防止資金脫實向虛”的原則,因此從防風險角度考慮,此次降息與否需要權衡思量 。
降息落地與否的市場影響
毫無疑問,如果降息于六月順利落地,將有助于利率持續下行、收益率曲線進一步壓平、真實利率走低,這對經濟基本面和債券市場都將產生積極影響。
但即便此次降息落空也沒必要轉向悲觀。因為,下半年貨幣政策將迎來寬松的有利條件: 1)外部,聯儲加息結束,美元與美債收益率重回下行區間,匯率對降息的外部約束明顯放松;2)內部,度過基數效應影響劇烈的二季度,下半年宏觀指標同/環比變動所反映的經濟現實逐漸趨向一致,而上半年啟動的“大搞調研之風”也將為下一步決策提供更加充裕的信息,彼時決定是否降息,將形成更多共識。
對于市場而言,相比降息預期落地,“懸而未決”反而有利于保持低利率環境,助力債市易牛難熊:
如果此次降息預期落地,表明宏觀政策重回逆周期調節的思路。而傳統貨幣政策工具傳導效力減弱的現實,預示調控政策不會“單打獨斗”,更多“穩增長”的政策恐已箭在弦上,這將為下半年利率走勢增添變數;相反,只要降息未能落地,即便“穩增長”政策出臺(如:房地產政策、消費激勵,以及財政政策放松),市場始終存在博弈降息與其它“穩增長”政策的空間,利率走勢將由雙方力度共同決定,不見得會一致看空。這對于當前的配置盤明顯更加有利。因此,我們認為:六月降息落空,更加有利于債市的下半年運行,是謂“等待的價值”。
風險提示:
疫情風險再度抬升、房地產風險 。
以上內容來自于2023年6月12日的《等待的價值——6月MLF操作前瞻》報告,報告作者馬瑞超,執業證號S1090522100002,詳細內容請參考研究報告。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