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寧波勇擔國家使命,確定了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先行市的重點行動,要求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在高質量發展中扎實推動共同富裕。作為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寧波國家高新區(新材料科技城)爭當“先鋒軍”,正在科技創新、產業升級、區域協同發展、城鄉融合、群眾獲得感等方面“狠下功夫”。
今起,寧波日報報網端將推出“共同富裕的‘高新圖景’”系列報道,從三大角度對高新區在共同富裕方面的重點行動和具體成果進行全方位解讀。
近日,中國電子信息行業聯合會發布2021年度電子信息企業競爭力報告和中國電子信息企業TOP100名單,其中寧波國家高新區(新材料科技城)企業均勝電子錨定汽車電子信息領域的數字化發展路徑,在汽車行業數字經濟取得長足發展,位列中國電子信息企業百強榜第24位。此前,均勝電子還連續三年入選“2021年度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競爭力百強企業”榜單,今年排名第22位。

均勝電子相關負責人收到捷報時并不感到意外,他告訴記者,汽車行業數字化是大勢所趨。均勝電子正努力把關鍵技術深層次融入到自主產業鏈中,并實現自主研發和可控,尤其今年新設立的均勝智能汽車技術研究院和均勝新能源研究院,正繼續推進在智能座艙、智能駕駛和新能源電控領域的創新研發,開展新一輪關鍵技術攻堅。
共同富裕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不只是均勝電子,站在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起點,寧波國家高新區(新材料科技城)以企業為主體,以創新平臺為支撐,集聚各類高端創新要素,營造濃厚創新創業氛圍,把科技創新、產業升級作為引領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以科技創新率先賦能前方共同富裕路。
■駕好企業創新“主動輪”打通科技發展“主動脈”
實現營收3.68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48.08%,其中光學元件組件業務實現收入同比增長71%,這是永新光學在今年上半年取得的戰績。總經理毛磊還表示,永新光學還計劃通過5年時間,實現5倍產值規模和5倍人均效率,具體在2021年以條碼掃描光學和機器視覺產品實現高速增長,2022年在高端儀器方面會有較大突破,2023年至2025年期間除原有業務保持較高增長以外,希望在車載光學及激光雷達方面取得進展。
談及持續保持高速增長的秘訣,毛磊透露,就是持續不斷的研發創新。在永新光學的研發樓,除企業自身研發團隊外,校企共建的浙江大學寧波研究院光電分院也落戶于此,直接推動了產教融合,實現了大量光學產業關鍵技術研發轉化,目前,雙方聯合攻關的又一國家重大專項已進入申報階段。
“其實,在勞動力供給和資本存量對于經濟貢獻度偏低的背景下,實現共同富裕必須堅持科技在發展引領和支撐經濟社會發展做大做強中的戰略定位,通過科技創新提高要素生產率,促進企業從價格競爭走向價值競爭,這就需要政府和企業加大基礎研究和科技創新投入、重視數字化理念創新、加強產品設計與體驗等,打造高附加值就業機會,為共同富裕‘鑄魂’。”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劉如表示。
高新區就是這么做的。今年以來,高新區全力推進科技爭投指標攀升、區域創新能級提升等重點全年工作,各項科技指標穩中向上。
今年1-8月,全區企業研發投入19.4億元,同比增長23.6%,規上工業企業研發費用支出9.65億元,同比增長19.9%。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48.8億元,同比增長37.2%,高于規上工業增加值7.7個百分點。實現有效發明專利3979件,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361件,位居全市第一。
創新主體建設也取得了新進展。前三季度,高新區新申報高新技術企業認定193家,擬通過認定190家,其中首次認定137家,再創新高;新增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424家、市科技型中小企業125家。重點科研平臺西北工業大學寧波研究院投資1.4億元的國家柔性電子技術研究中已投入運行,研究院累計引進高層次人才118名,引育天擎航天等科技型企業18家,承擔各類科技項目57項。占地面積約13萬平方米的諾丁漢大學卓越燈塔計劃(寧波)創新研究院一期即將啟動建設。
“目前,高新區肩負使命,正圍繞寧波打造‘三城三高地’的部署要求,強化科技創新的核心地位,聚焦制造業轉型升級發展、新興產業培育、產業平臺打造,著力提升創新主體活力和科技創新實力,力爭到今年年底,有效高新技術企業超過400家,為寧波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先行市貢獻‘高新’科創硬核力量。”高新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
■駛好平臺載體“輔助輪”激活產業經濟“大心臟”
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先行市,科技創新是重要支撐,而高能級科創平臺是創新體系中的“塔尖”“重器”,能引領中小微企業聯合先富起來的龍頭企業進行創新,解決產業發展共性問題,為共同富裕“聚力”。這也是高新區贏得創新資源的關鍵法寶。
“規上工業總產值、新材料產業占規上工業比重、新材料規上工業增加值……在這個平臺上,全省新材料產業相關數據已實現一手掌握。”看著初步成型的新材料科創大腦場景應用項目——“新材云創”平臺(新材料科創高地數據支撐系統)1.0版,平臺負責人如是介紹。
據了解,該項目作為科創高地建設的重要載體,已被列入全市數字化改革32個重點打造的數字經濟系統多跨場景應用項目之一。目前,平臺應用已形成創新要素的全景視圖,建立新材料數據庫,初步形成線上線下一體的服務模式,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良好態勢。
不只是“新材云創”平臺,今年前三季度,高新區加快了推進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的步伐,聚焦新材料、工業互聯網和關鍵核心基礎件三大科創高地建設,聯合產業鏈上中下、產學研、大中小創新主體,持續推進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前三季度,該區實現規上工業增加值57.1億元,增速達到24.8%,排名全市第一;數字經濟制造業核心產業增加值26.1億元,同比增長20.9%;軟件產業營收實現204億元,規上軟件企業增速達25.5%。
與此同時,隨著產業能級的提升,高新區產業孵化對全市“一區十園”的“溢出”效應進一步顯現。
“一個人可以走得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遠。”激智科技董事長張彥一直有個夢想,就是以激智科技為開端,在寧波打造一個以光電顯示領域為集群的產業綜合體。在高新區的幫助下,江北激智、象山激智、浙江紫光等激智科技的產業版圖在寧波各地鋪展,多點開花、產業鏈發力的格局基本形成。
研發、孵化、溢出,科創板上市公司瑞晟智能在奉化建設研發大樓和中試工場;國內注塑機控制系統領域領先的伊士通在江北區布局新廠房;工業智能安全防護系統研發企業緯誠科技在北侖開設工廠;新樂造船在象山產業區打造了船舶制造基地;奇億金屬超薄精密不銹鋼項目在寧海縣全面投產……
據統計,近年來,高新區轉移到分園和周邊地區優質企業300余家,總投資超過200億元;總額1億元的“一區多園”發展基金已經支持分園高新技術企業培育、研發機構及公共服務平臺兌現發展資金近8000萬元;“一區多園”科技信貸代償補償“風險池”,已累計發放貸款近6億元。
下階段,高新區會持續深化產業技術研究院建設,充分發揮研究院技術人才優勢,加速實現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加快產出一批創新水平高、產業帶動性強的成果轉化項目。
同時,以綜合體建設為抓手,聯動重點企業、高校院所等組建產業創新聯合體,以先富的龍頭企業帶動后富中小微企業,再以后富協同先富形成創新合力,在“一區多園”的發展格局下,全面提升產業平臺對產業創新、新業態培育的服務能力,加快打造新型現代產業體系,逐步形成大企業“頂天立地”和科技型中小企業“鋪天蓋地”的產業發展格局。
■穩好創新生態“從動輪”注入科技服務“新血液”
10月16日,2021中國科技創業計劃大賽暨天使中國科技創新大賽總決賽在寧波落幕。令人驚喜的是,通過大賽,共有FLOW-3DCAST鑄造模擬等7個項目落戶高新區,下一代“端+云”EDA設計工具等8個項目申報“甬江引才工程計劃”項目、“高新精英系列計劃”項目。
“寧波在鑄造領域擁有完整的產業鏈,而高新區作為全省高能級戰略平臺,更在發展數字經濟、推動數字賦能具有先發優勢,所以在大賽舉辦期間,我們就決定落戶高新區。”FLOW-3DCAST鑄造模擬項目相關負責人說。
評價一個地區的創新生態好不好,關鍵在于企業的獲得感有多強。從舉辦各類大賽“以賽引賢”,到落實完成區級軟件及制造業政策研發投入補助,再到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基金實質性運作,今年以來,高新區聚焦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正打造真正服務創新型大中小企業的主陣地,為共同富裕“造血”。
就在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的第三批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單,高新區共有11家企業入選。截至目前,該區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隊伍已擴容13家,規上工業企業“專精特新率”達到11.8%,各類單項冠軍、專精特新及培育企業數量占規上工業企業比重達36.8%,有效印證了高新區作為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在助力寧波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先行市過程中的示范引領作用。
據高新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為貫徹落實企業優質服務,優化企業創新環境和營商環境,高新區謀劃出臺關于加快推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圍繞工業投資、數字化轉型、企業培育、綠色制造、平臺建設六大企業發展路徑提供政策支持,以推動制造業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同時,落實完成區級軟件及制造業政策研發投入補助,發揮財政資金、扶持政策的杠桿和引導作用,切實有效緩解企業在建設和生產過程中的資金壓力;積極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基金實質性運作,組建科技成果轉化基金專家庫,推動基金管理公司組建運行,積極開展子基金設立及項目投資相關工作。
人才引進和服務方面更是不遺余力。高新區以“快、狠、準”的引才特式,積極推進甬江引才項目,目前已落實人才盡職調查工作。高效解決一系列人才補貼、子女就學、人才住房問題,如妥善安排伊頓高端人才子女就學問題、辦理美諾華等企業人才公寓續租審等。
“高新區對于企業的創新服務政策,正計劃從獎補支持向資本逐利傾斜,尤其圍繞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加強科技金融的有效供給,實現科技、金融融通創新發展,爭取為實現共同富裕試驗出一條‘高新’路子。”該負責人說。(余三軍 孫佳麗 鄭勇)
關鍵詞:
改革創新
高質量發展
共同富裕
人才引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