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這幅《茶余飯后》講述的是農人家庭飯后休閑,其樂融融的畫面。”昨日,漳平市農民漆畫院院長吳玉環告訴記者,這間面積不大的農民漆畫院里,每天都有農民漆畫師前來創作交流。
漳平新橋農民畫已有400多年的歷史,近年來為更好推動農民畫產業化發展,漳平市著力打造畫鄉特色文化品牌,出臺了農民畫中長期發展規劃,農民畫家創新創作活力得到激發,創作成果在全國農民畫領域占有一席之地。1987年加入農民畫學習創作隊伍的吳玉環就是這方面的參與者、受益者、見證者。
如何在全國農民畫領域做出特色?2016年4月,一場在漳平農民畫院舉辦的農民畫創作培訓班為漳平農民畫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漆畫師們發現,農民畫的作畫材料跟漆畫特別搭,兩者結合能找到一種嶄新的語言,是一種雙贏。經培訓研討,他們找到一個新提升點,既學到新技法,又找到提升農民畫文化附加值的途徑。
當年6月,省文化廳、省藝術館和龍巖市藝術館舉辦農民畫創作群體漆畫技藝實驗班,以漳平20位農民畫群體作為首批農民漆畫實驗對象。而學員創作的首批40幅農民漆畫一經展出,即受到省內外文化界同仁的高度關注和充分肯定。為此,省文化廳、藝術館又相繼舉辦了多個培訓班,吳玉環有幸參加了三期的培訓班。
隨后,在漳平市委、市政府的扶持下,漳平市農民漆畫院成立了,畫院舉辦培訓班,組織農民畫家開展漆畫創作,舉辦農民漆畫展,激發了作者的創作活力。一年多時間里,漳平農民漆畫學習與創作呈現快速上升的良好態勢,農民漆畫作者目前有28人。
農民畫和漆畫兩種藝術形式的融合,讓漳平的農民畫畫家們找到了新的方向和起點。“農民畫做成漆畫,不僅視覺上檔次提高很多,經濟價值也提升了,創作的路子越來越寬。”吳玉環說,去年9月“喜迎十九大 漆彩繪鄉野——中國農民漆畫展”上,有20多名畫師的漆畫作品與臺灣文化公司簽訂了合同或開發意向書,開發手機殼、抱枕、彩色玻璃、宮燈等產品。
“漆的表現力很強,在創作中往往能給我們帶來意外之喜,最重要的是,與漆藝的結合帶來了創作的無限可能。”農民漆畫畫家王天德也興奮地說。2012年,王天德開始學習農民畫,現在只要有空,他就會到漆畫院。“相比農民畫,漆畫更有挑戰性和難度,創作時間也要翻倍,這讓我感到新奇。”
短短一年多的時間里,漳平農民漆畫發展取得可喜成績,不僅兩幅作品在由中國美協主辦的農民畫作品展中獲優秀獎,吳玉環和劉文英的漆畫作品被省美術館收藏,作為福建省的文化品牌,農民漆畫還多次參加一些重要的文化交流活動。2017年初,中央美院院長、中國美協副主席范迪安帶領中國美協寫生團一行來到漳平市農民畫院漆畫創作基地時,也充分肯定了漳平農民畫群體在農民漆畫領域先行先試的成果,范迪安執筆題下“中國農民漆畫中心”。
如今,漳平已被列入省農民漆畫基地項目,漳平農民漆畫申請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省藝術館也借勢國家扶貧開發和“一帶一路”建設,對推廣發展農民漆畫開始進行中長期規劃,由此,漳平農民漆畫走出福建、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又多了新機遇、新期待。
關鍵詞:
漆畫
漳平市
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