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物管的改制(破產)單位宿舍,一度是老城區里的安全隱患:分屬不同單位,小區彼此分割;被商品房樓盤包圍,從小區到城市干道要繞道走。因為沒有物業管理,這里的居民曾自嘲是“冇娘崽”:治安基本靠“吼”,消防基本靠“守”,停車位“搶脫手”,公共配套服務?基本沒有。
困局如何破?
“要落實‘黨建聚合力’工程,積極探索無物業管理小區綜合治理工作。”帶著省委常委、市委書記吳桂英的囑托,市委辦黨建處在對開福區無物業管理小區綜合治理專題調研中發現,一項“黨建引領物業管理創新”三年行動計劃如春風化雨,給城北的無物管小區帶來一系列蝶變。

今年以來,開福區率先全省推行“加強住宅小區物業管理提升物業服務水平三年行動計劃”,創新推出黨建引領、黨群共治共享舉措,開創出一條“開福路徑”,涌現出王家垅、陳家湖、荷花池等社區綜合治理的幸福樣板。連日來,記者走訪這些社區,看到了一出充滿煙火氣和人情味的巷子里的新生活。
藏身老城區 面臨“三大難”
法國梧桐投下濃密的綠蔭,掩映著乳黃色小樓,樓棟間小花園里,百日菊和五色梅盛開,像極滬上靜安區洋房小區。
“上海來的游客都說我們這有海派風,他們哪里曉得陳家湖曾經是個破爛的宿舍區!”開福區新河街道陳家湖社區街坊吳大姐道出了陳家湖的變化:5年前的陳家湖,0.49 平方公里內扎堆 35 棟房屋,分屬 11 個單位宿舍,分隔為 7 個院落,更被氣派光鮮的濱江君悅香邸、北辰等樓盤包圍,一度被戲稱為“城市孤島”。
來自開福區委組織部和區城鄉建設局的調查顯示,在開福區,這樣的無物管小區占比達 65.7%,絕大部分為改制(破產)單位宿舍,企業分離辦社會職能后移交至社區管理。作為城市的有機體,無物管小區普遍面臨“三難”:一是“各自為政” 管理難。分屬不同單位,缺乏健全的統一管理機制,“眾口難調”,難以形成合力。二是“螺螄殼里”建設難。無物管小區往往錯落分布在中心老城區,騰挪空間小,基礎設施舊,建設公共配套設施只能是“螺螄殼里做道場”。三是鄰里矛盾“破冰”難。缺乏公共配套服務 ,居民常因私搭亂建、停車擋道、堵管漏水等瑣事扯皮,鄰里之間往往“冰墻”高筑。
三大難題如何解?
支部建到庭院, “微治理”有大格局
陳家湖、王家垅、荷花池如今的變化,正是三難破解之道的答案。三個社區的矛盾糾紛減少 25%,事故與案件下降 30%,原來急欲搬離的住戶,現在因為地熟人親而主動留下。
“黨建引領的三年計劃,將物業管理從住建部門的行業管理升級到舉全區之力創新基層治理,惠及對象由商品房小區擴大到無物管老舊小區。”正如開福區委書記謝偉峰所說,黨建引領“微治理”有大格局 。
王家垅社區76號庭院支部書記臧躍華從2012年開始就帶著一群黨員,擔當空巢孤老的“共享崽女”,一對一、多對一上門照顧老人,“每周一次上門探親、每月一次家庭服務、每季完成一個微心愿、每年陪過一次生日”的“四個一”雷打不動,“共享崽女”也由初始的7人發展為24人。社區黨委書記歐陽曉瓊告訴記者,社區54棟居民樓,基本都是長沙老國企如原汽電、冷庫、湖南綢廠等的老宿舍樓。社區依托老宿舍特有的庭院,開展庭院黨建,黨建引領共治共享,目前已成立了30號、43號、76號三個庭院黨支部。
陳家湖社區則推出“3+N”共治模式,以社區黨委、小區支部、樓棟長為“鐵三角”,轄區單位、非公企業、社會組織、群團組織等“N”方參與,社區借助全市社區提質升級東風,成為全省首個“無圍墻”提質的社區,灰頭土臉的老舊社區成為“開窗見綠”的幸福街區。
無物管有服務,多元共治“不差錢”
24小時保安巡邏,監控全覆蓋無死角,智能閘道管好進出的每一輛車,電器壞了、下水道堵了,一個電話報修,“管家”免費上門維修——這不是高檔別墅區的專享,而是茅亭子老舊小區5000居民的福利。
誰為“小區管家”埋單?小區里的76個車位!望麓園街道荷花池社區黨委書記童文敏說,通過黨建引領、民主決策、公開招標,選聘出物業公司來運營這些共享車位,用停車費來為老舊小區居民的管家服務埋單,3個月試運營實現收支持平。這一舉措不僅治理了老舊小區亂停車,還讓居民免費享受到優質物業服務。
“讓黨建賦能發展、賦能治理、賦能服務!”開福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郭峻說,長沙市第十四次黨代會報告中的這一要求,開福區黨建賦能無物管小區公共服務就是生動實踐。
為解決無物管小區公共配套服務質量差的窘境,開福區還通過建章立制、加大投入,出臺《開福區黨建引領小區治理的實施方案》,明確由區委組織部統籌,區城鄉建設局指導監督,街道社區具體落實,每年對小區黨支部進行考評獎勵,激發小區內生動力。在經費保障上,區委區政府通過以獎代投等方式重點扶持,街道社區提供經費兜底支持等,確保正常運轉,確保黨建指導員全覆蓋。
黨建“微服務”點亮共享新生活
在王家垅社區,流傳著一個“冷師傅的熱心腸”故事:在社區黨委支持下,67 歲的退休鐵路工人冷國慶利用廢棄的傳達室,建立長沙首個“共享工具房”。
“共享不僅是社區和冷師傅的獨奏,更是居民們的大合唱。”歐陽曉瓊說,在社區黨委動員下,大伙都將閑置工具交由社區共享。冷師傅有個維修達人的朋友圈,其中兩位手藝精湛的退休火車司機也將加盟,專修白色家電。無物管小區物業維修、晾曬衣服、停車充電等一系列公共服務短缺難題,都通過類似黨建引領共享服務逐步解決。
開福區共建立小區工作微信群 400 余個,及時收集社情民意,對居民關注度高的電梯維修難、停車混亂、樓棟內垃圾廣告多等問題,線上“接單”、線下解難;整合小區內社區、物業用房資源,建立鄰里中心 25 家,為小區居民提供運動休閑、親子早教、醫療保健等便民服務;開展元宵喜樂會、親子讀書會、慰問困難老人等主題活動,營造積極向上的小區文化氛圍。隨著小區黨支部的橋梁和紐帶作用不斷提升,小區鄰里從“互不相讓”融為“我們一家”。(李卓 )
關鍵詞:
隱患
落實
治理
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