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九寒冬,鐵嶺市鐵嶺縣李千戶鎮李千戶村的村民卻一刻也不得閑。在村民史寶中家的院子里,機器轟鳴運轉,在幾名農民的操作下,一些形狀不規則的榛果正在進行篩選、脫殼。民房改成的廠房里,20余名農村婦女圍坐在一起,仔細挑選著成堆的榛仁。
“像史寶中家這樣的加工點,咱村大大小小有6個,主要是加工榛子采收后剩下的一些形狀不規則、無法正常從榛葉里脫落的‘榛頭子’。”李千戶村黨支部書記黨俊海說,原本被扔掉或是晾曬后用來燒火的“榛頭子”,在他們村每年能創造百余萬元效益,帶動近百名村民在家門口增收致富。
“這一創新的產業是咱村農民智慧的結晶。”據黨俊海介紹,加工“榛頭子”是村民史寶中首創的,他的想法完全源于日常農活。“十幾年前,咱李千戶鎮響應市里號召,依托山區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榛子產業,俺也跟著一起包山種上了榛子。”史寶中說,在榛子種植過程中,他發現,雖然大部分榛果被采收了,但還是有一部分無法從榛葉中脫落的榛果被遺棄。

“這些榛果雖然形狀不好,但是里面的榛仁并無大礙,扔掉或者被燒了實在可惜,為啥不能利用起來呢?”帶著這樣的想法,史寶中開始鉆研,他回收村民不要的“榛頭子”,自己研究設備進行剝皮、脫殼,和家人一起對榛仁進行篩選。選出的榛仁拿到食品加工廠推銷,沒想到銷路挺好。“剝了殼的榛仁,每斤可以賣到10元至30元。發現了這個商機,俺就在家里成立了加工點,專門加工‘榛頭子’。”史寶中說。
史寶中加工“榛頭子”賺錢的事傳到村里,左鄰右舍、親朋好友都前來“取經”,只要是誠心誠意學習,史寶中都免費傳授技術。他說:“市場需求這么旺盛,俺一家也干不過來,帶著大家一起干,遇到困難也可以想辦法一起解決。”
就這樣,十余年間,李千戶村成立了6家加工點,年收購鐵嶺及周邊地區的“榛頭子”350萬公斤,加工榛仁20萬公斤,年純收入達100余萬元。
廢棄“榛頭子”成了李千戶村的“致富寶”,讓近百名留守村民有了增收渠道。“每年秋收過后,俺就來老史家干活,一干就是半年多,每年都收入1萬多元。”村民劉麗霞笑著說。(王曉波)
關鍵詞:
榛子種植
廢棄榛頭子
致富寶
增收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