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新聞傳媒集團記者于艷新
思親莫讓煙塵擾,鮮花一束慰先人。近年來,我市通過大力推廣網絡祭掃、鮮花祭掃、家庭追思等文明低碳祭掃方式,引導樹立移風易俗新風尚。清明將至,各種綠色祭掃活動,再一次見證了大連人的文明素養。
社區“云祭掃”:防疫更“清明”
“點一盞長明燈寄托我們無盡的思念,燃一段心香祝愿天堂的你一切安好?!迸R近清明節,吳女士選擇在“云”上寄語,表達對故去的奶奶的思念。吳女士在網上的祭祀平臺上傳了老人生前的照片,為奶奶創建了一個紀念館,并把紀念館的二維碼鏈接分享給了家人。吳女士說:“網絡祭祀雖然改變了傳統的祭奠方式,但不變的是對親人的思念?!敝猩絽^老虎灘街道中興社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受疫情影響,很多居民無法前往墓園祭拜先人,社區便引導居民選擇“網上祭祀”,居民可以通過電腦或手機在線獻祭奠鮮花、點燃祭奠蠟燭等。
據悉, 2015年,市政府印發《關于全面深化殯葬改革的實施意見》,在全市范圍內開展禁燒工作。近年來,大連各個街道、社區通過鮮花替換燒紙、設置天堂信箱、在社區設立祭祀房間等方式,替代傳統的燒紙等陋習。現在,不少社區的老年居民徹底拋棄了燒紙等陋習,還主動在清明節、寒衣節等祭祀節日參與巡邏隊伍,對焚燒冥紙、冥幣等行為進行勸阻。
家庭追思會:與先人“隔空對話”
沒有燃放鞭炮的嘈雜,沒有焚燒紙錢的黑煙,伴著鮮花的縷縷清香,親友們圍坐在一起追思已故的親人……家住中山區桃源街道長利社區的曲晶一家,已經連續14年在祭祀節日舉辦家庭追思會了。
曲晶是個懷舊的人,她保存了不少故去親人的物品,如父親用過的自行車牌、系過的皮帶,3歲時媽媽給自己買的小紗巾等。每到清明、中元節這樣的祭祀節日,曲晶一家人都會坐在一起,拿出老人在世時的照片、視頻以及老物件,共同回憶這些遺物背后蘊藏的往事,感覺就像與老人“隔空對話”一樣。“與以往到墓地匆匆忙忙地走個形式相比,家庭追思會更真誠而又莊重,更能讓生者與逝者互相告慰,心靈交流?!鼻缡钦f。
昨日,記者在墓園采訪時發現,一捧鮮花成了不少前來掃墓市民的“全部裝備”。受訪市民表示,如今在大連,綠色、生態、文化殯葬理念深入人心。
關鍵詞:
又是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