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習記者 劉 桐
今年7月以來,因雷雨大風天氣,沈陽已出現兩場大量樹木倒伏情況,為城市園林綠化景觀和交通出行帶來了不少麻煩。
7月7日,沈陽市園林綠化系統處理倒伏樹木31棵,街路擺花2處。
【資料圖】
7月14日,受疾風驟雨影響,沈陽全市倒伏樹木累計達2040棵,街路擺花倒伏5處,損壞花盆1萬余盆。
為何此次降雨天氣會造成這么多樹木倒伏?今年夏天樹木倒伏為啥這樣頻繁?為啥不少樹木都是連根拔起?對樹木倒伏情況綠化部門有何對策?……面對近期出現的大量樹木倒伏情況,不少市民都有這樣的疑問。
對此,7月18日,記者采訪了沈陽市城管執法局園林綠化處相關負責人。
降水多土壤濕軟疊加強風
致使樹木倒伏
據統計,今年入汛以來(6月1日至6月28日),全省平均降雨量164.3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多1.2倍。據氣象部門預測,7月至8月,全省平均降雨量為350毫米至420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多一成至三成。
根據氣象資料顯示,7月14日,沈陽市平均降水量20.4毫米,最大值80.9毫米,最大小時降水量58.1毫米,大部分地區出現8級至10級大風。
7月18日,沈陽市氣象臺發布雷電黃色預警信號:“沈陽市區、沈撫改革創新示范區將出現雷電天氣,并將持續3到4小時,同時可能伴有短時大風、冰雹、短時強降水等強對流天氣。”
為何一場降雨會造成沈陽2000多棵樹木出現倒伏?
“近期出現的樹木倒伏主要原因就是土壤濕軟疊加強勁風力所致。”沈陽市城管執法局園林綠化處工作人員李鵬解釋道,今年夏季沈陽降水量較大,并且多次出現雷雨大風短時強降雨等極端天氣,頻繁的降水過程致使樹木周圍的土壤水分過度飽和,變得濕軟松動。同時大雨還夾著大風,14日的強對流天氣過程,沈陽市區瞬間風力8級至10級。在土壤濕軟疊加短時強風的共同作用下,部分樹木就容易出現折斷枝葉、傾斜、倒伏甚至連根拔起。
楊樹、京桃等淺根樹倒伏
居多,公園綠地倒伏量大
7月15日,大雨天氣過后,記者在沈陽市內走訪發現,14日夜間狂風驟雨造成城區內部分街路行道樹出現斷枝、折干、倒伏等受損情況,在大型交通崗、公園、綠地等較為空曠的區域,樹木倒伏情況嚴重。
據介紹,公園、綠地和渾河沿岸灘地公園倒伏樹木較多,主要是因為場地較為空曠,短時強風無遮擋直接吹過,極容易出現樹木倒伏。
“從倒伏樹種上看,以銀中楊、柳樹、火炬樹、京桃、刺槐居多,另有少量油松、梓樹等,檜柏傾斜,行道樹以銀中楊倒伏居多。”李鵬介紹,這些樹多為根系較淺樹木,并且多為沈陽鄉土樹種,種植量較大。
此外,部分街路兩側行道樹根系生長空間狹小,許多大樹胸徑超30厘米,僅生長在長寬約1米的樹池內,加之周圍地面多為硬質空間,有些樹池底部又有地下管網等設施,使樹木根系無法伸展,根冠比例失衡,加大樹木倒伏的風險。
此次樹木倒伏不僅出現在街路行道樹和公園綠地內,在部分小區內高達三四層樓高的景觀樹種也被吹得東倒西歪,甚至連根拔起。“這部分景觀樹木多為樹冠過高過大,在土地松軟加之大風天氣極容易出現傾斜和倒伏,也就是常說的‘樹大招風’。”李鵬介紹道。
樹木扶正后“輸點滴”,行道樹剪抗風“發型”
連日來,為減少后續樹木倒伏情況的發生,沈陽市園林綠化部門多措并舉,加強樹木修剪和養護工作,確保樹木成活率和城市園林綠化景觀。
“面對今年夏季短時強降水和大風的極端天氣多發,沈陽市園林綠化系統加強對樹木安全隱患的排查力度,并集中開展行道樹防風專項修剪工作,修剪過長或枯萎枝葉。”李鵬介紹,在修剪的同時還會兼顧抗風、美觀及遮陰效果,結合行道樹具體情況具體分析處理,杜絕出現“剃光頭”現象。但是對于生長較快,樹冠較大的楊樹會“剪頭”重一些,盡量在美觀與防風中保持平衡。
在修剪枝干的同時,園林綠化部門還將采取擴大樹木根系生長空間,尤其對行道樹在樹池面積和深度上要保證足夠的根系生長空間。加強大型樹木支撐保護,采取支架支撐、加固保護支架等措施,避免倒伏。
此外,對倒伏樹木進行及時“救治”和精心養護。“為保證倒伏樹木成活,沈陽市要求綠化應急搶險隊伍在接到倒伏樹木險情后,20分鐘內到達現場,10分鐘內處理倒伏樹木。對于連根倒伏的樹木,采取扶正重新培土,盡可能保證后續生長。”李鵬說,對倒伏后重新扶正的大型樹木,將采取“掛吊瓶”輸營養液的方式,確保后續根莖的恢復和生長。
關鍵詞:
狂風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