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正值伏天,驕陽似火。一架無人機在鐵嶺調兵山市曉明鎮曉明村起飛,盤旋于千畝玉米地上空,投下兩顆“彈丸”。
玉米地旁,正進行調兵山市植物保護科技特派團技術推廣現場會。空降的“彈丸”,乒乓球大小,每顆裝著5000個生物防治領域的“尖兵”——赤眼蜂卵。赤眼蜂專治玉米頭號敵人玉米螟。
玉米螟是造成玉米籽粒破損的元兇,嚴重影響玉米產量和質量,而赤眼蜂通過借殼產子,把卵產在玉米螟的卵中,從而消滅玉米螟的幼蟲。
“生物防治病蟲害不僅效果好,還能替代化學制劑農藥,減少環境污染,保障食品安全。”特派團團長劉培斌告訴記者。但一直以來,由于技術落后,要靠人工在玉米葉片上別蜂卡,費時費力不說,還因為蜂卡暴露在外,蜂卵極易遭受損失,導致赤眼蜂沒等孵出就“損兵折將”。所以,實踐中效果不夠理想。多年來,農民還是習慣用化學藥劑殺蟲。
近兩年,無人機生物防治技術逐漸成熟,省農科院植保所與填補國內該項技術空白的沈陽金豐春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合作,以曉明村吉利農機合作社的幾千畝玉米地作為示范田,進行技術推廣。無人機以13米為半徑,一畝地投放兩顆“彈丸”,5天后再投放一遍,就完成防控。一臺無人機一天就可以輕松投放2000畝地,而人工一人一天只能防控100畝。
眼下,玉米在開花、抽絲,是防治病蟲害的關鍵期。“無人機防控一畝地就幾塊錢。”烈日下揮汗如雨的合作社負責人劉柏順興奮地說,“明年我的5000畝地都用這招兒。”
(遼寧日報 記者孔愛群)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