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佇立在寬甸滿族自治縣長甸鎮河口村桃花島,放眼望去,鴨綠江碧波蕩漾,兩岸滿目青翠,近處,紅艷艷的燕紅桃碩果累累,掛滿枝頭。“今年的燕紅桃個頭大、甜度高,一點不愁賣,開園以來每天向外地發桃1000多公斤,又是一個豐收年啊!”桃農林海亮高興地說。
如何讓山地生金?河口村積極引導村民種植燕紅桃,經過多年的滾動發展,燕紅桃種植面積超過萬畝,成為村民致富奔小康的支柱產業。依托萬畝桃林,河口村大力發展生態旅游產業,推出鴨綠江邊桃花節、遼東特色山珍采摘節等節慶活動和邊境游船觀光等特色旅游項目。“村里燕紅桃年產量達5000萬公斤,年產值超億元,每年來河口的游客達50萬人次。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我們將沿著這條路堅定不移地走下去!”河口村黨總支書記郎顯琨說。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寬甸縣在做好生態保護的同時,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
在硼海鎮三道灣村,綿延15公里的楓葉林隨著天氣轉涼漸漸泛紅,成為賞楓游客的“打卡地”。這幾年,三道灣村黨員群眾累計栽植各類楓樹20多萬株,打造了楓葉景觀路和多處楓葉景觀林。每到秋季,賞楓的游客紛至沓來。
栽好梧桐樹,引得鳳凰來。不光火紅的“楓景”吸引了大批游客,村民庭院里的蔬菜瓜果、當地笨雞等土特產品也廣受歡迎,供不應求。在山水美起來的同時,三道灣村村民的腰包也鼓了起來,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寫下實踐注腳。
近年來,寬甸縣委、縣政府堅持“生態立縣,旅游強縣”的發展戰略,以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遼東綠色經濟區建設為契機,積極推動全域旅游融合發展,逐步形成以縣城為中心、以集鎮為紐帶、以村莊為網絡的城鄉一體化發展格局,涌現了河口村、三道灣村、綠江村等一批旅游特色村。
眼下,硼海鎮上甸子村的貢菊種植基地花開正盛,吸引不少慕名而來的賞花游客。“今年沒出門打工,在基地一個月能掙2000多元,平時跑跑山、打點短工,一年下來也能有四五萬元,比出門打工強多了。”村民谷春珍笑著說。
“貢菊種植基地是上級農業和扶貧部門為了壯大村集體經濟幫助我們村和掛鐘嶺村搞的集體產業。當初種植時就琢磨離三道灣村近點,也沾沾游客的光,賞楓順道來看菊,這思路還真對了!”上甸子村黨支部書記張云士說。貢菊不但可以觀賞,還可以入藥,過了觀賞季,把花曬干后出售,還能再增加一部分收入。平時附近村民可以到基地打工,收入也隨之提升一塊。
不斷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讓青山綠水迸發更多可能,寬甸縣在“生態+”模式上不斷嘗試。
林業碳匯項目開發工作是一項新生事物,盡管技術標準高、操作程序嚴,但是寬甸縣委審時度勢,在林業碳匯項目開發方面大膽嘗試,與北京天德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所屬子公司簽訂林業碳匯項目開發服務合同。截至去年年底,全縣完成469萬畝符合林業碳匯方法學的碳匯林的外業調查設計和內業數據整理工作,待評估、監測、確認和申報登記備案后,進行深入合作開發。
把生態優勢變成經濟優勢,沿著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道路,這座“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美麗縣城闊步前行,先后獲得全國生態文明先進縣、全國生態農業示范縣、中國最美生態休閑旅游名縣等“國字號”榮譽。
(遼寧日報記者 蔡曉華)
關鍵詞:
綠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