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9月22日一大早,一臺臺滿載板栗的農用三輪車駛進位于丹東市振興區湯池鎮萌芽村的利民板栗專業合作社收購站。站內,兩臺叉車往來穿梭,工人正在包裝生產線上忙碌。合作社負責人梁貴軍告訴記者:“這批貨能走200多萬公斤,全村的板栗銷路基本有了保障?!?/p>
站在村口,放眼望去,板栗樹漫山遍野,一個個“刺毛球”掛滿枝頭。山坡上,村民梁忠奎和工人正忙著采收,200多畝的板栗園一派豐收景象。
梁忠奎告訴記者,眼下正是板栗“下樹”旺季。近年來,各級政府大力扶持板栗產業,在農業技術人員指導下,他學會了板栗修剪、嫁接、病蟲害防治等管理技術,從一個板栗種植的“門外漢”成長為村民眼中的“土專家”,種植的板栗園也成為示范園。
萌芽村板栗種植有300多年歷史,適宜的氣候、良好的光照條件以及深厚的土層,造就了板栗優良的品質和獨特的口感。但是,把板栗樹變為“搖錢樹”,并非一蹴而就。前些年,因樹本老化、病蟲害嚴重等問題,萌芽村的板栗產量和質量一度走入低谷。為破解發展瓶頸,村里通過政策引導、科技推廣、龍頭帶動等措施,為板栗種植產業“復興”創造有利條件。
“緊盯市場變化,不斷更新換代,才能實現長遠發展?!绷嘿F軍說。2005年,梁貴軍率先對自家的老樹進行品種改良,轉年見果,喜獲成功,板栗產量及品質得到大幅提升。在他的示范帶動下,村民紛紛對自家板栗園進行“升級”。通過改良品種,萌芽村板栗產量比之前翻了一番,板栗質量進一步提高,深受消費者青睞。
2009年,萌芽村成立了合作社,對村民種植板栗進行技術指導、統一銷售,還將一家一戶單打獨斗的分散式經營轉變為抱團發展,形成規?;б妫谷灏謇醍a業駛上“快車道”。如今,全村板栗種植面積8000畝,400余戶村民家家都有板栗樹,全村板栗年產量800余噸,總收入達400余萬元。
徜徉村中,干凈寬敞的瀝青路穿村而過,寬敞整潔的文化休閑廣場映入眼簾……富裕起來的村民對生活環境有了更高的要求,萌芽村“兩委”積極爭取資金加大基礎設施投入,修繕道路、安裝路燈、疏浚河道,同時開展綠化美化、實行垃圾分類等一系列環境整治工作,使鄉村舊貌換新顏,處處洋溢著發展的生機與活力。
(遼寧日報記者 蔡曉華)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