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沉甸甸的稻穗把稻秧壓彎了腰,本溪市桓仁滿族自治縣古城鎮的水稻豐收了!古城鎮主管農業的負責人表示,今年全鎮水稻種植面積1.3萬余畝,產量將比去年增加近50萬公斤。
豐收,來源于古城鎮獨特的種植及銷售模式——新科技種植和訂制銷售。對此進行創新的是洼泥甸子村村民初樹東。
2019年,在外地打拼了20余年的初樹東回到家鄉創業。“桓仁有10萬畝稻田,農民卻為啥收入不高?”創業之初,初樹東反復思忖,找到了原因,“鄉親們沿襲傳統的水稻栽培技術,這是導致稻米產量低、質量不佳的主要原因。”
初樹東從水稻種植模式上進行創新。他采用“種植+養殖”模式,在插秧后引進蟹苗,“稻蟹共生”,保證稻米的綠色品質。引入無人機噴灑農藥,確保莖葉正面和背面受藥均勻。一改普通施肥技術,向農民反復講解積造廄肥、過圈堆漚秸稈、蒿草發酵后的農家肥的好處。在技術的支持下,古城鎮的水稻產量逐年提升,稻米外觀也比之前更加清白、有光澤。
初樹東還把創新理念應用在銷售環節,采取新的銷售模式——訂制銷售。他與古城鎮農民通過網絡平臺、短視頻直播平臺等渠道,把每一名潛在客戶都設定為VIP客戶,大米可以預訂,一般是一個月的量,隨吃隨買,買多少給加工多少。
通過訂制銷售,古城鎮的稻米銷售沒有了中間商,供需兩頭形成了長期穩定的關系,“客戶廣泛分布在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還有江浙等南方省市。”初樹東說,“古城鎮的稻米在網上非常緊俏。”
在初樹東的帶領下,古城鎮稻米在全國形成了“頭部稻米”的優勢,不久前,古城鎮入選農業農村部公布的第十一批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名單,還榮獲省農博會最受百姓歡迎的農產品獎。
近年來,桓仁縣農業綜合發展服務中心每年都派農業技術人員、種植大戶前往農民家進行指導,包括育苗、插秧、病蟲害防治、施肥、品牌化建設等,每年的指導時間不少于100個工作日。中心負責人說:“古城鎮稻田引入新的種植科技、新的銷售模式,給農民帶來了更多實惠。”
(遼寧日報記者 許蔚冰)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