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進入1月中旬,桓仁滿族自治縣雅河鄉聯合村伊桂彬家種植的草莓開始收獲了。春節前市場行情好,小草莓能為伊桂彬家帶來十余萬元收入。
在自家草莓大棚里,伊桂彬手持遙控器一點一點地鋪展棚頂的簾布,棚頂的另一側也在溫控機的控制下自動開啟。“中午陽光充足,大棚里溫度超過30攝氏度,需要給‘紅果’遮陽透氣,讓‘紅果’長得更好。”伊桂彬說。
當地人把草莓叫“紅果”。今年58歲的伊桂彬,種植草莓前一直在外務工,年收入基本在3萬余元,家里生活并不寬裕。
在聯合村,像伊桂彬這樣在外務工人員不是少數。2020年,聯合村開始調整種植結構,大力發展反季草莓種植產業,村集體建立草莓大棚承包給當地農民。每個大棚占地兩畝,棚頂有全自動卷簾機、溫控器,同時還配備了相應的更房、供電以及滴灌設施。
伊桂彬得到消息后很快參與到草莓種植中。“9月開始栽種,12月就能收獲,每年至少產3茬。”伊桂彬說,“一個大棚的‘紅果’純收入可超5萬元。看著草莓由青變紅,我覺得自己的日子也像這些‘紅果’一樣越來越紅火了。”
伊桂彬種植的草莓當年就給他帶來5萬余元的純收入,草莓收益遠超他的預期。2022年,伊桂彬追加投入,又承包了一座大棚。
目前,聯合村已投入專項資金1500萬元,建設39座草莓大棚,每年為村里創收150多萬元,同時帶動多名種植戶發展反季草莓產業,保守估計可增收300多萬元。
聯合村書記徐海志表示,村里草莓產業的發展多虧了雅河鄉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聯合村種植戶在鄉里相關部門的組織下前往草莓產業先進地區學習,還把草莓專家請進來,聘請沈陽農業大學教授實地指導草莓栽植、蟲害防治、施肥等技術,鄉里的扶持讓聯合村草莓產業有了保障。”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小小“紅果”,讓聯合村越來越紅火。
(遼寧日報 記者 許蔚冰)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