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屏幕掠過了數百張高原寫意風景后,停留在一張紀實照片上,這對一向崇尚唯美風格的我有些反常,本意只為還原當時所見的真實:一個背影孤獨地行走在路上,碩大的背包遮住了他半個身子,上寫三個大字——不搭車。座無虛席的場下在交頭接耳。
地球人都知道,三四千米的高原氧氣稀缺,游客稍一動彈就會氣喘吁吁,有的還頭昏腦漲,而不管從哪條路線到達拉薩都要翻越幾座四五千米令人生畏的高山。故有人說敢于到西藏的人是勇者,敢于單車騎行西藏的人是斗士。而高山長風說,敢于負重徒步西藏的人是圣徒。
鼠標點擊出下一張,這是前一張未經剪裁的原圖。徒步者的小腿顯露了出來,但只有一只,右邊的那只被一截鋼管冰冷地代替,一只羸弱的小狗伴隨在主人身邊……臺下議論的分貝明顯升高,各種表情寫在臉上:不解、驚嘆、敬佩、震撼,還有感動。
我就是因震撼和感動急叫停車,然后跑回百余米拍下這張照片的。問話中得知二十多歲的小羅是遼寧人,離家已近百天。為獨立完成西藏之行,他無數次謝絕開車人的友善,后來干脆在背包上寫下“不搭車”三字。聽了他平實的訴說后,我羞愧地掐斷了給他一點錢的愚蠢,慶幸還未褻瀆他的自尊,削減他的自強,只在分手時給了他虔誠的祝福,再目送了他一程。或許有人會說:自尊、自強縱然可貴,一個腿有缺陷之人也無需選擇徒步西藏的艱辛或苦難,更不必拒絕援助。
然我們有回避苦難的權利嗎?生活中的艱難曲折、事業上的成敗得失、人際交往中的齟齬與糾葛、無法預料的天災人禍等構成了人生的酸甜苦。誰都會碰上沒有舟的渡口和沒有橋的河岸,人人都有首難唱的曲,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生活本身由苦樂構建。世上沒有絕對的苦,也沒有純粹的樂,幸福源自痛苦,痛苦是快樂的前奏。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只有當你真正懂得什么是痛苦和歡樂時,你才學會了生活,懂得了人生。苦難是把神奇的鑰匙,教會你從困境中找出路、覓新生。
艾克卡解雇的沉重打擊,逼他創造出了福特汽車公司,蜚聲中外;杜甫身處漏雨茅屋,愁思之余讓他吟出了濟世的大襟懷,終被塑為詩圣。“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沒有苦難的生活是一種缺失,猶如貍貓剪掉了胡須,羚羊喪失了速奔。
沒在風浪里駛過船,不是個好船夫,沒經歷過苦難的人必然平添許多把針當棒槌的煩憂,匱缺笑迎坎坷的坦然和從容,人生更缺少了些許波瀾和厚度。直面苦難是一種態度,也是一種能力。逃避者,易脆弱地挽起滄桑的皺紋,萎頓潛伏的熱情;挑戰者,彈開蟄居的勇氣,如松柏剛毅的根,與石也融和,于是挺拔、堅韌。自尊才能自立,自立才能自強,自強才能自由。
為賺取自由之身,加入“不搭車”行列吧,不必非隨小羅徒步西藏,但須有親近苦難的實際和朝圣的堅韌。還需謹記:功夫沒到之時不要借力取巧,不然火候欠缺總與精到短幾分。如此,漸漸地你會驚喜地發現,開始緩慢的腳步不知何時添了車輪,平淡的人生也多了厚重和色彩,那曾經可憎、可惡的苦難亦隨年輪慢慢變為可愛、可憶和可親。
關鍵詞:
西藏
苦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