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經歷清理整治之后,PPP(公私合作)模式一度“遇冷”,但是近日一系列信號顯示,規范的PPP模式仍被各地青睞,并受到中央支持。
4月25日,文化旅游部和財政部聯合發布《關于在旅游領域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在旅游景區、全域旅游、鄉村旅游等領域推廣PPP模式。
在此之前,4月14日,新華社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指導意見》提出,創新投融資方式,規范運用PPP模式,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基礎設施和民生事業。
一個是炙手可熱的改革風向標區域,一個是繼財政部發布《關于規范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綜合信息平臺項目庫管理的通知》(以下簡稱“92號文”)后,市場上首份鼓勵引導PPP模式運用的文件,兩個信號的出現打消了此前熱議的“國家部委要大幅收緊PPP項目”的疑慮。
中國投資咨詢有限責任公司內蒙古辦事處負責人荊博在接受《中國經營報(博客,微博)》采訪時表示,旅游領域能產生較可觀的第三方付費,同時也能減輕前期大量純政府付費PPP項目帶來的財政壓力,這不僅符合PPP精髓,也將目的性不純、僅靠賺工程利潤的社會資本擋在了門外。
經營性收入打包
自PPP模式大力推廣以來,由于其公共產品的屬性,PPP項目中能否有較強經營性的項目一直備受爭議。對于旅游PPP項目來說,其商業屬性使各方都關注項目中能否包含酒店、商業街等經營性設施。
此次下發的《意見》指出,在“把公共服務供給作為界定PPP模式的核心”的前提下,鼓勵項目實施機構將“政府承擔的旅游公共服務事項與經營性資源進行統籌規劃”。
“這也意味著,未來將項目相鄰相近相關的酒店、景區、商鋪、停車場、物業、廣告、加油加氣站等經營性資源打包進合作范圍已無實質上的障礙。”中國投資咨詢有限責任公司政府與公共咨詢事業部咨詢總監朱磊表示。業內預計,將經營性收入打包進PPP合作范圍將成為吸引社會資本的一個重要因素。
公開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旅游業對GDP的綜合貢獻達到了8.19萬億元,占GDP總量的11.01%;旅游直接和間接就業7962萬人,占全國就業總人口的10.26%,過去兩年這一數據也呈現上升趨勢,當前旅游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戰略性支柱產業。
荊博認為,旅游PPP模式中政府與社會資本之間的合作,一方面減輕了政府的籌資壓力,另一方面有效的利用了社會資本方更為高效的管理運營經驗來進行景區的建設和管理,實現了雙方共擔風險共享利益。
這一觀點得到了其他PPP業內人士的認同。
北京大岳咨詢有限公司總經理金永祥認為,92號文后政府更多關注企業降杠桿和防風險,對PPP來說,似乎進入了短暫的冬天。“但上述指導意見發布后,重新明確了PPP的定位,這種定位不僅代表文旅行業,而且是代表了中央政府對PPP的態度,PPP也將迎來新的春天”。
記者了解到,此前財政部曾在環保領域和鐵路建設領域試點PPP模式,取得了不錯的效果,此次在文旅領域推廣PPP,財政部也作為參與方之一,相比其他部委,財政部在PPP領域承擔的職責越來越多。
多位PPP咨詢人士判斷,未來財政部與行業主管部門聯合發文進行規范的行為將越來越多。4月27日,一位財稅系統人士表示,對于PPP管理,財政部門主要還是從地方債務管理、基礎設施建設支出責任的角度出發,重點在于防范宏觀債務風險。
關鍵詞:
基礎設施
民生
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