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統計活動,對科學決策和宏觀管理發揮了重要的基礎性作用,也為廣大人民群眾了解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為企業獲取市場信號,提供了大量數據信息。”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王東明說。在剛剛結束的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上,他代表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作了關于檢查統計法實施情況的報告。
統計是經濟社會發展重要的基礎性工作,是宏觀調控的重要依據。檢查對統計法實施情況,是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開展的第一項執法檢查,也是統計法自2009年修訂以來的首次全國性執法檢查。
報告顯示,統計法實施以來,國務院及其相關部門認真執行相關法律規定,圍繞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重大戰略部署,搜集、儲存、處理、提供、公布豐富的統計數據,使統計工作較好地發揮了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
報告對統計法實施的基本情況給予了肯定,也直截了當地指出了在執法檢查過程中發現的突出問題。
“為確保統計數據真實、準確、完整、及時,統計法明確規定統計機構和人員依法獨立行使職權,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在數據上弄虛作假。檢查中,大家反映,統計數據的虛報瞞報、拒報遲報、漏報重報、代填代報等統計造假、弄虛作假在一些地方和單位仍然存在。”王東明表示。
報告一一列舉了這類問題。有的地方把統計機構作為地方計劃目標完成的直接責任單位給予壓力,有的采取多種方式干預統計部門和人員、調查對象及其主管部門,影響統計數據的真實準確;還有一些地方制定目標脫離實際,有的還層層加碼,甚至直接向企業下達任務,當任務難以完成時,就在源頭數據上弄虛作假,有的要求企業按指定數據填報,有的代替企業報送虛假數據,有的甚至編造虛假企業和投資項目。此外,一些統計調查對象為了資質考核、爭取融資、騙稅逃稅等,虛報瞞報甚至拒報。2017年以來,國家統計局根據舉報線索核查數據異常的2051家企業和2942個固定資產投資項目,有1195家企業、2775個投資單位的統計數據存在編造、虛報,一些企業、項目統計數據的編造、虛報倍數還很高。國家統計局執法檢查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統計數據發現,天津濱海新區臨港經濟區、內蒙古開魯縣、遼寧西豐縣違法企業平均虛報率分別高達56倍、10倍和6.7倍。
只有高質量的數據才能更好地服務高質量的發展。報告指出,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型發展不斷深入,長期延續的統計指標體系、方法制度、調查方式等,難以客觀及時反映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刻變化,亟需作出調整完善,統計能力建設亟待加強和提升。
具體來說,當前的統計數據體系與發展需要不適應,反映經濟建設多,反映社會發展少;反映總量速度多,反映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少;反映新動能和質量效益也不充分,統計數據缺口較大。比如,目前我國服務業比重已達51.6%,但是服務業統計中調查范圍覆蓋不全,特別是服務業資產負債指標、新金融相關統計指標缺失。反映“三新”經濟總體規模、運行情況等方面還有差距,如對智能制造、共享經濟等新經濟活動尚未充分反映。數據采集能力不足,現行的數據采集方式對政府行政記錄、企業經營數據資料采集不足,對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的研究和開發利用滯后。基層基礎建設欠賬多,特別是鄉鎮統計工作未受到足夠重視,隊伍建設、經費保障和能力素質提升等亟需加強。
問題找出來了,下一步怎么辦?如何切實提高統計數據質量,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更堅強的統計保障?對此,執法檢查組建議各級政府要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落實高質量發展要求,牢固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制定科學合理、符合實際的發展目標,不唯GDP論英雄,不搞總量和速度等指標考核排名,糾正把統計機構作為地方計劃目標完成的直接責任單位等影響統計獨立性的做法,完善考核評價機制,加強統計工作法治建設。
報告還建議,要加大統計違法行為懲治力度,強化國家統計執法權威。推動部門和地方嚴格執行黨中央關于統計工作的決策部署,加大對統計違法案件查處力度,嚴格依法依紀追究統計造假、弄虛作假責任人的黨紀政紀責任,落實統計造假弄虛作假“一票否決制”,公開曝光典型違法案例。
對于構建現代化統計調查體系,報告建議要建立和完善反映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三大攻堅戰”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統計指標體系;健全“三新”統計調查體系;健全統計監測體系,完善居民收支統計和住房統計監測制度,加強對社會變遷和科技進步的統計監測;創新統計調查方法,改進數據采集、傳輸、匯總、處理和開發利用方式,在保障數據安全的基礎上,大力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以及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全球定位系統在統計工作中的應用,加快統計信息化建設。
關鍵詞:
統計法
統計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