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潔雪 深圳報道
6月24日,降準政策如約而至。
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從2018年7月5日起,下調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郵政儲蓄銀行、城市商業銀行、非縣域農村商業銀行、外資銀行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
盡管此次降準釋放的資金規模在7000億元左右,但不少受訪機構指出,由于此次降準主要針對特定領域投放流動性,意在支持推進市場化法治化“債轉股”和緩解小微企業融資貴問題,央行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不變,因此債市仍將處于震蕩調整區間,難有大的轉向。不過,中長期而言債市配置價值正不斷凸顯,利率債與高等級信用債的投資機會相對比較突出,對低等級信用債仍需保持謹慎。
收益低迷周期
臨近上半年收官,在債市震蕩調整的大背景下,債基的收益率有所下降。
據Wind數據統計,截至6月24日,市場上1810只(分份額統計)債券基金今年以來的平均收益率僅為1.2%,取得負收益的債券基金占比高達18%。自5月以來,債券市場由反彈轉入調整,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債基收益率的回調。
具體到單個基金而言,排名墊底的債券基金主要是由于踩雷所致。中融融豐純債A/C、華商雙債豐利A/C、華商穩固添利A/C等幾只基金今年都因為踩雷而引發市場討論,這幾只基金的年內跌幅分別達到48%、32%和22%。
除踩雷債基外,可轉債基金收益領跌市場。富國可轉債、中海可轉換債券A/C、東吳中證可轉換債券B、銀華中證轉債B等跌幅都在10%甚至20%以上。
而收益居前的基金主要是由于大額贖回所致。例如諾安雙利、景順長城景泰豐利A/C等年內凈值漲幅在10%以上的基金,均出現單日凈值暴漲的情況。
此外,由于債市整體人氣低迷,債券基金募集尷尬的情況也成為常態。延長募集者甚至募集失敗情況成為常態,個別基金公司旗下數只債券基金延長募集,以及單只債券基金連續多次延長募集的情況也有所發生。
在債市行情未有突破之際,債基收益走低發行遇冷的情況大概率將延續。
堅守高等級信用債
7000億元資金是今年以來單次降準釋放最大規模。
然而,不少機構人士認為,此次降準對債市短期難有較大實質性影響。
6月25日,融通基金固收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指出,股債市場在上周均已對定向降準政策有所預期和提前反應,因此降準政策確實體現對市場和經濟的維穩意圖,但不宜過度高估降準政策出臺對于市場的影響。對于債市的流動性環境而言,央行在政策發言中明確表示“穩健中性”的基調,因此需結合后續公開市場操作的政策組合來觀察政策方向,同時需關注OMO的大量到期以及7月繳稅、海外分紅等傳統流動性擾動因素。
華創債券團隊提出了相似觀點。短期看,降準從情緒上利好債市,但幅度較前期縮小。一是由于市場有學習效應,部分投資者已經提出“降準后賣出”的操作策略,如此準備的投資者一旦增加,實際收益率下行的空間將有限;二是“定向降準”不能等同于資金的全面放松,特別是“專款專用”的約束越明確,對債市的利好效果越有限;三是目前曲線相較于4月降準前更加平坦,加上今年銀行綜合負債成本抬升,使得目前利率債配置的性價比下降,交易盤互搏使得收益率下行空間有限。
從近期債市表現來看,降準政策對市場預期的利好刺激確實明顯遞減,自5月起市場降準預期不斷增加,但債券收益率卻未進一步打開下行空間,反而獲利盤和解套盤紛紛拋售,引得債基收益率出現回調。
多位固收基金經理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降準難改債市震蕩格局,在政策走勢不明朗之前,債市收益率依舊在窄幅波動。在配置上,將以利率債和高等級信用債為主。
北京一位固收基金經理向記者表示,“降準是值得關注的積極信號,至少會降低市場整體的悲觀預期,中長期而言我對債市比較樂觀。配置上,我們一直堅持中高等級信用債的配置方向,這也是比較符合今年債市環境的策略。熱衷于配置高風險債的公司今年出了很多踩雷的情況,這已經給大家敲響了警鐘。”
博時基金首席宏觀策略分析師魏鳳春亦指出,此次降準,利率債市場或一次性上漲到位,過后仍是震蕩調整,信用利差仍在走闊,中低等級信用債繼續承壓。結構上,以高等級中短久期信用債為基礎配置。
(責任編輯:康博)
關鍵詞:
階段
金融
P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