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宇輝
前不久,由多家相關部門共同舉辦的“中國(青海)鋰產業與動力電池國際高峰論壇”成功于西寧舉行。據悉,此次論壇共計邀請包括國內外鋰電產業界的頂尖專家、學者、企業家在內的諸多相關人士,共同就動力電池與上游材料、整車企業、環境保護的協同發展等議題開展廣泛且深入的討論。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鋰電池產業發展報告(2018)》也在會議期間正式發布。該《報告》顯示,當前中日韓三方均在鋰動力電池產業的發展方面具有一定優勢。其中,我國借助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先發優勢,助推動力電池產業進入快速成長階段,目前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鋰動力電池生產國。現今全球十大動力電池企業之中,便有多達7家來自中國。
然而,國內鋰動力電池產業雖進步迅速,卻仍不乏需要進一步完善之處。仔細觀察不難發現,這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結構性產能過剩。數據表明,2017年我國動力電池的產能累計超過200吉瓦時,總體利用率卻只有約40%。這就造成市場上的高端優質產能供應不足,低端產能訂貨不足,呈現出兩極分化的現象。其次,原材料需求量較大。統計顯示,2017年我國鋰動力電池的出貨量達到約39.1吉瓦時,約占行業總體規模的50%。其中,汽車動力電池的出貨量達到約38吉瓦時,約占全球汽車動力電池出貨量的65.4%。部分業內專家認為,盡管我國鋰資源還算豐富,但稟賦不佳,所以利用率較低。況且,我國的鎳、鈷資源相對匱乏,這就導致對外依存度較高。由于時下全球鋰、鈷、鎳資源均呈現出寡頭壟斷的特征,市場價格不斷上漲,從長期來看,我國鋰產業存在資源安全的風險。最后,我國動力電池回收技術尚不夠成熟,存在收購網絡不完善、管理措施不健全、政策支持不到位等問題,其商業模式及盈利模式亦有待繼續探索。
那么,未來國內鋰動力電池產業該如何進一步完善呢?具體來說,應分為以下幾點。一是相關部門可以嘗試研究并出臺一些針對性的政策,引導企業逐步梳理、化解過剩產能,以求提升動力電池的總體利用率,并且增加市場上的高端優質產能的供應量。二是相關部門可以嘗試研究并制定一些針對性的中長期規劃,在加強鋰、鎳、鈷等資源的勘察、開采、評價與回收利用工作的同時,加強市場監管并引導價格理性回歸。三是相關部門可以嘗試研究并出臺一些針對性的政策,支持完善動力電池回收網絡并完善健全的管理措施,全面提升回收技術。四是企業應該嘗試加大研發投入的力度,并且凝聚更多的優秀人才。同時,企業通過與高等院校、研究機構建立合作,開展動力電池的基礎研究,不斷創造新技術,最終提高自身在市場競爭中的地位。凡此種種,或能使國內鋰動力電池產業發展得更加成熟。
關鍵詞:
電池
動力
我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