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市自然資源局發布《沈陽總體城市設計》(以下簡稱《設計》)草案,公開征詢意見。這份“設計”緊密圍繞國家中心城市總目標,以堅持“有風景的地方有新經濟、有人文的城市有新活力”和“以水潤城、以綠蔭城、以文化城、以園美城、以業興城”的理念,從全域自然、歷史、人文生命共同體視角出發,梳理沈陽大山水格局,延續大歷史文脈,提出打造“文韻盛京、綠水屏山、城塔形勝、活力家園”的沈陽新“城市名片”(詳見本報8月20日5-8版)。
那么,沈陽這座山水城市、歷史文化名城,到底應該有什么樣的城市美學與設計追求?究竟怎樣通過重塑環境提升城市吸引力?《設計》又將如何改變城市?9月1日,記者采訪了沈陽總體城市設計團隊的主創人員王建國院士和楊俊宴教授,了解了《設計》背后更多的內容。
沈陽城市風貌多姿多彩
沈陽總體城市設計團隊由東南大學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和沈陽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同構成,東南大學團隊由王建國院士和楊俊宴教授領銜,建構了一個跨學科的團隊,里面橫跨了大數據、人工智能、生態景觀、歷史文化、建筑設計、城市規劃等不同的方向。據悉,東南大學團隊先后主持展開了北京老城、廣州、南京、鄭州等全國直轄市和省會城市的總體城市設計。
談起對沈陽城市的印象,王建國院士認為主要有四點:多元文化融合的千年古都、新興活力旺盛的工業基地、山水資源優越的北國都城、四時活力有序的宜居家園。王建國說,自西漢的候城起,沈陽歷經千年變革留下了燦若繁星的歷史遺產,她既是中華民族文化發祥地之一,又受近代日俄統治和工業化進程影響,融入異邦文化和工業文化,形成了空間和特色各異的不同城市板塊,這些板塊相互拼貼,造就了多姿多彩的城市風貌。長久以來,沈陽城形成了以長城文化、盛京文化、軍事文化、工業文化、遼河文化為代表的地域文化特色。
沈陽素來享有“東方魯爾”的美譽。王建國說,沈陽地處東北亞經濟圈和環渤海經濟圈的中心,工業門類齊全,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沈陽自然山水特色空間主要圍繞山體、河湖、濕地、林草、村鎮、溫泉等資源復合式呈現。東山雙脈楔入城,一河兩岸向西開。沈陽氣候四季分明,季節性特色風貌顯著,同時根據不同季候特征發展出多樣化的地域活動。春(3月-5月)有春花浪漫、花影搖曳,適合郊游踏青;夏(6月-8月)有萬頃濕地、稻田農畫、接天蓮葉;秋(9月-11月)有層林盡染的山林景觀,可賞菊望月;冬(12月-2月)有銀裝素裹、千里冰封,更有溫泉、滑雪、冰雕等特色活動。
總體城市設計意味著什么?
對于總體城市設計的作用與意義,王建國說:“1980年代以來,我國逐漸進入了快速城市化過程,這一過程既包括了城市經濟、社會和空間結構的重構和跨越式發展,也包括了一系列大規模城市建設活動。由于新的城市要素的介入、產業結構轉型及功能提升導致了城市空間形態變化,而城市的功能結構、空間環境、街廓肌理乃至社會空間等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面臨著普遍性的城鎮空間形態的發展引導、控制管理和科學規劃設計的新課題。”
王建國認為,總體城市設計已經成為國土空間規劃在城市人居環境高質量發展和空間品質提升方面的關鍵抓手,是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的“空間立體性、平面協調性、風貌整體性、文脈延續性”落實保障的重要技術支撐,總體城市設計核心要點是對城市包括總體、片區和地段在內的多重尺度全鏈空間的體驗性把握,同時針對人們感知層面上“協調有序”的城市山水格局、空間形態、環境營造以及城市品質中包含的“文化理性”,探尋并提出科學合理、同時又可操作的城市空間形態優化途徑和城市特色風貌提升的設計策略。
難點:老皇城如何迎合新時代
當然,沈陽總體城市設計過程也不是一帆風順的。據楊俊宴教授介紹,在項目編制過程中他們遇到了兩大難點,一方面是沈陽這一特大城市,設計范圍超過1000平方公里,城市形態的構成要素多元,影響機理復雜,各板塊差異性大,城市的整體特征的解析已超過傳統城市設計方法所適用的范圍;另一方面,項目開始即遇到新冠疫情,團隊現場調研受到相當程度的制約。應對這兩個困難,王建國帶領東南大學團隊與沈陽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緊密合作,采用多源大數據技術先行展開線上研究和設計工作,再帶著針對性問題展開現場調研和訪談,不僅通過大小數據結合的方式解決了困難,還在多個方面和領域實現了創新。

眾所周知,沈陽的城市發展具有豐厚的歷史人文底蘊和得天獨厚的山水環境。盛京皇城呈現的重城四塔、八門八關的形態,反映了中國古代平原營建王城理想模式的典型特征,體現了古人在城市選址、都城格局建構及與大山水形勝相呼應的營城智慧。基于對沈陽歷史營城智慧的傳承和探新,沈陽總體城市設計將城市內生機制與外延的山水格局有機融合,凝練出“萬象薈萃的北國中樞”作為城市主導的特色意象。同時,通過一河兩軸的盛京文韻,三環四楔的綠環水繞、四心八脈的城塔形勝,以及五類多片的活力家園四個層面結構優化,構建出沈陽未來“規天矩地核方圓,屏山帶水楔綠藍,八門八關脈舒展,沃野淳物樂家園”的詩意場景。
高科技造就總體城市設計
王建國院士說,城市設計相關的數字技術正在持續迭代發展,沈陽總體城市設計集成應用了新一代處理動靜顯隱信息的數字技術,一方面對前沿技術的探索應用,另一方面針對部分成熟技術在顆粒度、可靠度和交叉驗證等方面又有所提升。
團隊通過對歷史資源點的包絡分析,明確沈陽歷史文化點主要集聚于和平區及沈河區;通過對沈陽LBS的手機信令大數據的分析發現,沈陽的人群活動規律不同于倫敦、上海等大都市具有的潮汐特征,而是呈現出板塊割裂、單中心的特點;基于POI業態大數據的分析發現沈陽在功能業態層面北強南弱的特征,并且在城市核心區周邊存在一個功能上的衰落帶;通過建筑體量精度的全城三維形態分析,發現沈陽存在由均質布局導致的“高層界墻”現象;通過聚類分析和微氣候模擬分析,總結出了沈陽不同住區類型的日照分布特征。通過大小數據結合,運用機器學習、人工智能識別等技術工具在對城市整體特征梳理的基礎上,沈陽總體城市設計通過“承文、續脈、理勢、織網、構境、凝核、融界、觀城、環游和塑形”十個策略展開了針對性的設計。(于海)
關鍵詞:
城市美學
地域文化特色
戰略地位
迭代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