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阿克蘇支教一年半后,潛海龍老師又一次站在了杭州義蓬初級中學的講臺上。望著臺下一張張稚嫩的面孔,潛老師已經想好了第一節課的內容:就和同學們嘮嘮自己在新疆的生活吧。
也許是潛老師在阿克蘇的故事過于吸引人,當潛老師在班級里“招兵買馬”時,有十幾個同學舉起了手,“我從教近三十年,還是第一回看到有那么多人想當語文課代表。”潛老師望著班上一只只舉起的手陷入了沉思,不一會兒,他開口道:“不如競選吧,想成為語文課代表的同學,每人寫封自薦信。”
“只需把自薦信寫在作業的后面,我批改時就能看到。”批改過上萬本作業,按說早已“心如止水”,但潛老師卻用“拆盲盒”來形容這次的批改。
最終,潛老師收到了8封自薦信。張同學有一個八歲的弟弟,為了給弟弟做榜樣,她毅然寫下了這封自薦信:雖然我很膽小,但我明白如果不再勇敢點,就不配當姐姐了。還有充滿責任感的王同學,她在自薦信里寫道:在這之前我已經成了英語課代表了,不過我不怕苦!
看著同學們在自薦信里的真情流露,潛老師相當感動,“寫自薦信本身就是一道門檻,不知道怎么寫的同學就會放棄,課代表的工作比較繁瑣,現在的小孩都怕苦,最終有8個同學主動寫了自薦信,我為他們身上的責任感,感到高興。”
支教前,潛老師就在自己班上成立了詩歌部落,教學之余,他會帶著學生們在校園里發現美景,同學們會在教室里、QQ群上分享各自寫的詩。
潛老師還開設了一個微信公眾號“潛語文”,專門用來發布同學們寫的小詩。支教后,詩歌的種子也被潛老師帶去了阿克蘇,他與那邊的學生一起,成立了“姑墨詩社”,“阿克蘇,古時候曾叫‘姑墨’。‘姑墨’是秦漢之際西域三十六國之一,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也是龜茲文化和多浪文化的發源地。‘姑墨’一詞,來源于梵語,意為‘沙漠’。我們的詩社就像沙漠里的一片小小的綠洲,是文化的傳承,也是詩意地棲居。”
新學期,潛老師打算延續以往的傳統,在班級里成立詩社。“寫自薦信的同學,我希望能發揮他們的潛能,不僅僅是當課代表收發作業,還會安排一些有創意的工作,比如公眾號的小編、報紙的編輯、QQ群的管理員、讀書沙龍的負責人……”
潛老師說,在“雙減”的背景下,自己既希望給學生減負,又想增加學生的責任心,“我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春天’,讓語文成績較薄弱的同學,多參與到語文課的工作中來,以此激發他們對語文的興趣。學生特別需要老師的肯定鼓勵和表揚,都需要一頂‘桂冠’。”
前不久潛老師發現學校種了不少柚子樹,他還特意帶領班上同學去逛了一圈,“本來想發條朋友圈,后來覺得可以讓學生們寫文案。作業交上來后,還是有很多驚喜。我覺得寫什么比怎么寫更重要,最主要的是讓學生感興趣,貼近他們的生活。”(姜赟)
關鍵詞:
傳承
潛能
創意
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