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四川省內江市東興區楊家鎮柏梨村4組,該區飛越家庭農場里一頭頭膘肥體壯的土水牛正在歡樂地吃著草料,享受著美美的早餐和悠閑的時光。現年38歲的創業者兼飼養員冉洪添完草料、打掃完衛生、給牛場消完毒后,一上午的時間就這樣過去了。“一個人管理六七十頭牛是累了點,但看著這些牛兒一天天長大,一頭頭成品肉牛被陸續銷售出去,牛場在出欄與補欄的交替中路子越走越寬,心里還是踏實的。”抹了抹額頭上密密的汗珠,冉洪仍然顯得十分高興。

冉洪是土生土長的東興區楊家鎮柏梨村人。曾經的他努力從家鄉走出去,在航空行業當上了車工,制造飛機發動機,成為鄉親們羨慕的“航空人”。同時他也曾在多個領域打拼過,在多家企業從事過管理工作,過上了“白領”的生活。如今,他為何放棄了大城市優越的生活條件,毅然回到生他養他的窮鄉僻壤,創辦牛場當起了牛倌?
“人生總會有許多選擇,我想在創業路上走一回。”這是妻子對他的鼓勵,也是冉洪在人生十字路口的抉擇。2019年底,回家過年的冉洪與他的大家庭在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面前開始了深深地思索。他們常常圍坐在一起,探討今后的出路。冉洪的岳父熊永德曾在攀枝花市殺過牛、養過豬,對養殖行業的情況和國家鼓勵創業的扶持政策非常了解,妻子堂兄的幾個同學好友又都是附近有名的養殖能手、技術尖兵,有著密切的往來,所以當熊永德關于“回鄉創業”的提議一經提出,就引起了一家人的共鳴。大家經過反復探討、分析和權衡,決定采用種草養畜的模式,最終選擇了市場潛力好、風險相對較小的土水牛養殖作為創業項目。
說干就干,冉洪和他的岳父、叔岳父及妻子堂兄共5個小家庭分別以20%的股份平均入股,籌資100萬元開辦資金,建立家庭農場,流轉土地30余畝,修建養牛場4000平方米,建成圈舍200余個,年出欄成品肉牛200余頭,創產值800余萬元,實現凈利潤80萬元至120余萬元。
冉洪告訴筆者,養牛場的經營主體雖說是家庭農場,但其運作一開始就實行了企業化管理,不管是股東,還是附近村民,在農場里工作都一樣按勞取酬,實行工資制,在生產經營、市場營銷等方面嚴格實行成本核算,有效控制風險,所以牛場會走得比較穩健。他還說,明年還將會繼續流轉土地,擴大草料種植面積,增加土水牛養殖規模。
目前,冉洪的養牛場已經步入正軌,其土水牛因為品質過硬在市場上備受青睞,已遠銷成都等地。附近村民除了在牛場打工獲取勞務報酬外,還有不少村民開始摩拳擦掌,準備跟著冉洪一起通過養殖土水牛發家致富。
家住東興區永福鎮雙河口村的農戶劉先奎因為技術和環節把控等多方面的原因,在養殖黃牛中曾經虧損過六七萬元,一度非??鄲?。自從通過抖音等渠道了解認識冉洪的養牛場后,就經常向他和家庭農場的其他成員討教,其肉牛養殖技術在冉洪等人的指導下也逐漸成熟起來,再也沒有出現過大的波折。如今,他家存欄的12頭肉牛體格健壯,長勢喜人。為此,一家人都十分歡喜。
聽到這樣的好消息,冉洪十分欣慰:“能夠和鄉親們一起創業,一起發家致富,是一件再快樂不過的事情。”(李建明)
關鍵詞:
創業項目
企業化管理
養殖規模
發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