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季節,象山港畔的奉化松岙鎮橘子熟了。黃澄澄的橘子掛滿枝頭,果農們迎來忙碌的采收季。
柑橘是浙江省種植面積最大的水果,而松岙鎮又是寧波傳統的柑橘產區,小小的柑橘是當地農戶重要的經濟來源。在近40年發展歷史中,松岙的柑橘產業幾經沉浮,既有過“高光時刻”,家家戶戶爭著栽種賺錢,也遭遇過乏人問津、大面積砍樹的“至暗時刻”,乃至到目前,仍磕磕絆絆。

“松岙能種出好橘子,橘鄉的牌子不能丟,要讓農戶重新看到希望。”松岙鎮政府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松岙鎮以產業示范園區為先導,積極研發與引進柑橘新品種、新技術,探索柑橘鮮果、柑橘衍生品和柑橘文化體驗相結合的復合發展之路,打響柑橘產業振興“突圍戰”,幫助農戶增收。
松岙蜜橘的“沉浮史”
位于象山港北岸的松岙鎮丘陵綿延,略帶沙性的土壤、溫潤的氣候,是種植柑橘的一塊天然寶地。
相傳早在南宋末年,松岙就有人栽植柑橘,至今有近800年歷史。農人把橘樹芽嫁接到枸橘樹上,逐步培育幼苗,成片栽植橘樹。到新中國成立前,松岙一般的大中戶人家,幾乎都會栽種橘樹。
松岙鎮主管農業的副鎮長徐亞軍介紹,上世紀60年代起,松岙的幾個村陸續推廣種植橘樹,面積迅速擴大。1985年,淡溪村有了第一家罐頭廠。到上世紀90年代,松岙鎮柑橘種植面積8000余畝,每年可產橘子2000多萬公斤,年產值3300多萬元,成為寧波重要的橘子產區之一。
那時候,僅松岙一個鎮,就有三家罐頭廠,生產的橘子罐頭銷往日本、韓國以及歐美等國家,年銷售收入達1.5億元。“這是松岙橘子最輝煌的時候,松岙的農民幾乎家家種橘子,主要種晚熟的尾張蜜柑品種,賣給工廠做罐頭,收益很不錯。”徐亞軍說,1997年,鎮里還注冊了“松溪”商標,“松溪”蜜橘先后被授予國家無公害食品、寧波市名牌產品等榮譽。
2000年前后,罐頭廠因為外貿訂單驟減,尾張蜜橘的收購價“斷崖式”下跌,從每公斤1.6元降到每公斤0.4元,甚至不收購,結果出現了政府動員各界購買“愛心橘”的情景。饒是如此,依舊沒法從根本上解決農戶難題。
“這是柑橘產品單一化帶來的危機。”徐亞軍說,尾張蜜橘這個品種味道蠻甜的,但是個頭小,且果肉與橘皮相分離,只適合做罐頭。要是當鮮果賣,顏值不高,缺乏競爭力。從當初的致富橘到后來的“傷心橘”,很多農戶忍痛將大批橘樹砍掉,柑橘產業一直走下坡路。目前,松岙柑橘種植面積縮減到3500畝,不及全盛期的一半,其中三分之一種植早橘。
瞄準痛點,引新品調結構
“松岙的氣候、土壤非常適合種柑橘,若放棄這一產業,很可惜。”松岙鎮農辦張江鋒說,松岙的山上只能種柑橘,但柑橘這條路,怎么走下去才能走“活”,農戶和鎮干部都在苦苦思索。
“與周邊寧海、象山等一些柑橘大鎮相比,松岙的‘短板’比較明顯。”徐亞軍說,目前松岙的橘子,處于無品牌、無示范基地、無市場競爭力的“三無”尷尬境地。全鎮3500余畝橘子中,大戶種植的有700來畝,剩下的2800余畝是散戶種植,每家僅有幾株、幾十株橘樹,缺乏規范經營的合作社和農業公司。
鎮里種橘子的農戶,大多六七十歲,全憑經驗種,缺乏技術培訓。眼下是早橘采收的高峰期,農戶的銷售渠道主要靠路邊攤,產品品質沒有統一標準,也賣不上好價錢。
今年,松岙鎮在沿海中線西岙村村口,建了一個臨時柑橘交易市場,方便農戶售賣,減少以前在路邊隨意擺賣帶來的交通安全事故風險。目前,每天有二三十戶農戶進市場銷售,早橘平均售價每公斤10元。上汪村農戶汪美開種了600多株早橘樹,他告訴記者,辛苦一年,橘子賣兩萬多元,刨去化肥等成本,凈利萬把元錢,“早橘一向賣不了高價,可換別的品種,又不懂”。
“松岙的柑橘哪能幾十年不變,品種一定要換。”松岙最大的柑橘種植戶夏追國這樣說。老夏的橘園面積有60畝,他自己投資搞了個柑橘研究所。走進老夏的果園,枝頭果實累累,“這片基地我種了宮川、象山紅等9個品種的橘樹,每株樹下埋了幾百斤河泥,肥力特別足,果子長得特別好,宮川到11月中旬就能批量上市。”老夏說,他走的是精品路線,待橘子成熟了才賣,單果直徑6厘米左右,大小基本一致,味道夠甜,經常有游客組團到果園采摘購買,每箱50元還供不應求。
張江鋒表示,松岙柑橘要打“翻身仗”,必須要調整結構,選擇種什么,十分重要。一株橘樹壽命五六十年,得找到適合種植、同時又受市場歡迎的品種。淡溪村從20戶農戶手中流轉50畝柑橘田,重新挖溝埋渠,并從象山購進260多株“紅美人”橘苗,邀請專業技術團隊進行指導。村干部說,今年橘苗已全部種下,接下來還要建大棚,部分5年生的樹苗,到明年就可批量產果,“我們通過村集體運作的方式,對農戶起到帶頭作用,鼓勵他們改進品種,適應市場所需,提升附加值。”
產業重組,文旅融合譜新曲
從2019年起,松岙鎮加快推進柑橘產業調整,重新樹立“松岙蜜橘”品牌,出臺政策鼓勵村集體開發低坡地種植新品種柑橘。
徐亞軍說,經過多方論證,決定把“宮川”作為松岙蜜橘的主打品種,一來是“宮川”栽培管理技術已十分成熟,二來市場認可度高,產量也不錯,單株多的可采收100公斤左右。在西岙、上汪、街橫、淡溪四個村,375畝老橘園中的“罐頭橘”尾張,換成宮川早橘和由良。去年,鎮里在街橫村小沙灣地塊,建設松岙柑橘產業示范園,今年又新栽柑橘120畝,有脆蜜金橘、甘平、明日見等11個新品種。
“我們與區農商集團合作,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運作方式,以標準化種植示范基地、新品種引進與試驗基地、種苗繁育推廣基地為載體,構建柑橘產業振興發展新平臺。”徐亞軍說,要因地制宜發展規模化、標準化柑橘種植,同時促進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實現區域產業升級轉型,打造現代農業“集團軍”,延長柑橘產業鏈。
松岙鎮已經為柑橘產業重新振興謀劃了新藍圖,以柑橘產業綜合服務中心為“心”,以“橘光山色”風光休憩帶為“線”,串聯柑橘科學試驗核心區、農旅融合深度體驗區和柑橘標準化生產示范區,力爭打造浙東沿海地區柑橘產業振興發展示范區和橘農增收樣板區。
目前柑橘產業綜合服務中心改建工程基本完成,今后將成為游客接待、柑橘展示銷售和技術推廣培訓的場所。松岙鎮黨委主要領導說,松岙還要打“文化牌”,充分發揮柑橘文化、山海文化和紅色文化的核心價值,推進柑橘產業向綠色安全、休閑觀光、文化創意、生態高效轉變,實現多業融合、跨界發展。(余建文)
關鍵詞:
柑橘產區
引新品調結構
文旅融合
跨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