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于幫著村民把秋天收的紅棗都賣出去了,農民的錢袋子圓鼓鼓,可以好好過春節了。”壬寅虎年臘月二十八,李永安和曹維華終于露出了會心的笑容。
(資料圖片)
平安產險駐村工作隊幫助陜西大社村村民銷售農特產品
這兩位“90后”的小伙子都是平安產險陜西分公司的員工。2019年的時候,他們又多了一個特殊身份,成了駐榆林市佳縣康家港鄉大社村的工作隊員。一年365天,他們至少有220天吃住工作在村里,儼然成為“第二個家”。
佳縣地處陜西省東北部,毗鄰毛烏素沙漠南緣,大部分地區屬黃土丘陵溝壑地形。長期以來,大社村的農民都以農忙時種植耐旱作物,農閑時打零工為生。
佳縣還是中國紅棗起源地之一,有著悠久的紅棗栽培歷史。自2017年開展定點幫扶工作以來,平安產險針對當地紅棗“風險高、融資難”的痛點,在當地政府的指導下,充分發揮“保險+科技”優勢,推出了“產前融資助力+產中風控保障+產后溯源協銷”的“振興保”模式,讓每一顆從佳縣售出的有機紅棗實現全程可追蹤。在這個過程,也逐漸探索出一條“以黨建共建為引領、以鄉村經濟合作社組織為致富紐帶、以社會金融組織為支撐補充”的幫扶新道路。
“截至2022年底,我們大社村家庭人均年收入13500元,同比我們剛來的時候基本上翻了一番。”曹維華高興地說。
紅棗有了“保險+期貨”
佳縣是陜西省最北端黃河邊的一個縣,屬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晝夜溫差大,光照充足,降水偏少。各方面氣候條件適宜優質紅棗生長。
據史料記載,佳縣從北魏起就栽植棗樹,已有1500余年的歷史。2001年,佳縣被國家林業局授予“中國紅棗名鄉”稱號。
對于大社村村民來說,紅棗種植長期以來還屬于“靠天吃飯”。“早些年由于棗樹品種的問題,產量低,年收入有限,村里有不少棗樹被撂荒了。”曹維華說。
近幾年,佳縣牽頭組織農業技術人員對棗樹進行了系列的改良,大社村的紅棗的顆粒增大,糖分增高,產量也逐年快速增加。但是紅棗的價格卻是起起伏伏,甚至某些年收購價格逼近種植成本線,嚴重影響棗農的種植積極性。加之疫情影響,消費走弱、紅棗庫存高企,棗農避險需求日益強烈。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關鍵。駐村工作隊深入基層,通過走訪決定引入“保險+期貨”試點。
“‘保險+期貨’產品作為一種新型的農業風險管理工具,結合了期貨市場的風險規避功能與保險行業的風險保障作用,由保險公司匯集農業經營主體的風險,通過購買期貨或期權的方式將風險轉移至期貨市場,有效化解價格風險,解決農產品價格波動大、市場風險難以規避的問題。”平安產險陜西分公司的駐村工作隊員趙亮亮解釋道。
在項目規劃時期,為了減輕紅棗種植戶的保費負擔,平安產險聯動地方政府申請補貼資金,經過各級政府的支持與協調,最終提供了75%的保費補貼比例。
對于大部分棗農而言,說起保險,他們并不陌生。駐村工作隊多年來為村里相關人士捐贈了人身意外險、學平險等多種產品。但是,期貨卻是個聽起來遙不可及的概念,所以在項目落地時,工作人員跑了很多家種植戶,一遍遍給大家詳細講解項目的優勢。最終有114家種植戶,投保了“保險+期貨”產品。
2019年,佳縣接連降雨,紅棗出現開裂現象,導致價格偏低。平安產品為大社村的投保戶共賠付了4萬余元。讓眾多棗農“種植多了力氣,心里有了底氣”。
趙亮亮表示,“保險+期貨”模式較傳統種植保險,一是提高了保障水平,推動農險由“保基本、保成本”向“保價格、保收入”升級;二是解決了紅棗產業風險高、風險難以有效分散難題,最終將政府、農業生產經營者、保險公司利益一致化,最大可能兜底農業主體經營風險。
在平安產險的支持下,紅棗“保險+期貨”項目實現了佳縣全域覆蓋。該項目通過綜合運用金融工具,轉移棗農面臨的價格風險或收益風險,化解紅棗產品價格下跌風險,不僅解決了棗農的后顧之憂,為棗農增收“保價”護航,還將有效推動當地紅棗產業及社會經濟的發展,為實現金融助力鄉村振興提供有力支撐。
大社村的紅棗種植戶王大爺感慨:“有了紅棗‘保險+期貨’試點項目,再也不怕價格下跌了,我們對日子充滿信心!”
溯源技術助力紅棗銷售
“保險+期貨”項目僅是平安產險陜西分公司金融創新支持紅棗全產業鏈鄉村振興工作的重要一環。
駐村工作隊在走訪中還發現,當地紅棗種植還面臨著“產前融資難、產后銷售難”的困境。對此,在佳縣政府的幫助和指導下,平安產險在佳縣推出了“產前融資助力+產中風控保障+產后溯源協銷”的“振興保”模式。
產前,助力農戶獲得產業發展低息貸款,平安產險協調佳縣農商銀行開發榆林首例棗產業專項融資產品——“葭州紅棗貸”,撬動免息貸款200萬元,支持紅棗加工產業發展,帶動數十名群眾就近就業;產中,設計匹配專屬保險,為佳縣有機紅棗提供風險保障4500萬元,涵蓋自然風險和價格風險,彌補紅棗裂變減產或價格下跌造成的損失,鼓勵棗農加強對棗園日常管理,促進棗園流轉,保護黃河流域生態屏障;產后,依托紅棗智慧質量溯源系統,讓每一顆從佳縣售出的有機紅棗實現全程可追蹤。
值得一提的是,智慧質量溯源系統是基于區塊鏈、大數據等技術實時記錄監控紅棗的生產、加工、流通、銷售等全產業鏈信息,建立紅棗線上生產日志,記錄操作人員的栽植、灌溉、施肥、修剪、采摘等生產加工過程,幫助生產企業和種植戶實時了解紅棗生長期的狀態,并利用農田與線上平臺的對接,消費者通過平安溯源防偽碼商標,可以追溯產品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程信息,搭建消費者與農戶、農田間的信任橋梁,實現紅棗全產業鏈質量追溯和監測。
讓數據多跑腿,讓農民少跑路。平安產險陜西分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駐村工作隊都配套了農業智能相機、深度土壤檢測儀、農業氣象站等物聯網設備,讓科技助力鄉村振興,真正落到實處。
只有將農產品銷售出去,才能讓農戶的收入落袋為安。從駐村開始,駐村隊員就積極對接幫扶地區農產品協銷工作,幫助建立穩定的“線上+線下”的協銷模式。線上依托平安好車主、好生活APP商城,上架佳縣掛面、紅棗、小米等特色農產品。
這幾年,隨著直播帶貨興起,駐村隊員還主動與當地網紅聯系,讓大社村的農產品也趕一趕直播帶貨的浪潮。截至目前,直播帶貨已累計幫銷紅棗等特色農產品80余萬斤。基于這一嘗試,駐村工作隊不僅拓寬了本村農副產品的銷售渠道,而且推進打造康家港鄉大社村農特產品電子商務示范點。幾年來,已累計協銷佳縣農產品1000余萬元,切實解決產品滯銷問題,幫助村民走好富裕路。
駐村工作隊員與村民
做好特色產業大文章 繪就鄉村振興新畫卷
駐村工作隊在大社村助農興農,只是一個平安產險助力鄉村特色產業側影。
在廣東省韶關市,平安產險在盛產油茶的乳源縣落地首單政策性油茶種植保險,為大橋鎮1500畝油茶提供495萬元風險保障,助力當地油茶企業,給廣大油茶種植企業、種植農戶吃上了一顆“定心丸”。
在山東省煙臺市,平安產險在蘋果核心產區棲霞市落地省內“蘋果日光寡照指數”保險第一張保單,為農戶提供2660萬元的風險保障。該保險是保障蘋果因受到的日光照射時間不足,導致上色不均勻、色澤達不到標準、品質下降所造成的價格損失,為農戶增產增收提供了創新保障。
在黑龍江,平安產險聚焦當地冷水漁業,積極探索漁業養殖成本類、指數類及溯源類等保險項目,助力增強冷水漁業養殖農戶生產經營中的抗風險能力。
從粵西到遼北,從沿海到內陸,平安產險因地制宜開發地方特色農業保險產品超600個,不斷擴大農業保險的覆蓋面和滲透度,服務鄉村特色產業振興。同時,公司進一步強化數字化賦能,打造“溯源防偽+保險護航”模式, 2022年已覆蓋枸杞、蘋果、荔枝等超30個品類,切實助力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
在鄉村振興的路上,平安產險不斷探索“三農”金融樣本,持續擴大保障覆蓋面,增強保險服務質效,讓金融改革創新成果惠及更多農民,努力書寫著“人民金融”的新篇章。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