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經廈門大學環境與生態學院實地監測,汀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負氧離子濃度超過每立方厘米1萬個以上,空氣質量達森林“氧吧”標準。監測到獼猴、白頸長尾雉、白鷴、黃麂等野生動物。新發現維管束植物物種2個新種、5個新分布種。
據了解,汀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組織完成了《福建汀江源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2017——2026年)》的編制,并通過了國家林業局批復。汀江源保護區按照規劃抓基礎,投資300余萬元建成高清視頻監控系統,實現保護區進出口道路視頻監控全覆蓋;投資200多萬元,建成保護區3.5公里生態宣教走廊、野生動植物標本陳列室,提升了保護區宣教能力;投資20多萬元,采購安裝100多臺紅外線感應照相機。
抓管護,維護良好生態環境。創新保護區管護體制,制定《護林員管理辦法》,全區共劃分18個護林責任區,組建一支36人的護林隊伍和一支20人的專業森林消防隊伍,結合視頻監控保護平臺,實現網格化護林,聯防聯動,保持了歷年森林防火“零火情”、林業有害生物“零成災”。
抓利用,探索保護發展“雙贏”。保護區積極引導社區群眾從“靠山吃山”向生態致富轉變,促進保護與發展的良性循環。通過幫助群眾在試驗區嘗試生態利用,建成林下種植仿野生靈芝100畝、三葉青120畝、姜黃50畝的林下經濟示范基地,年產值達到100萬元以上。
關鍵詞:
汀江
自然保護區
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