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物聯網,預計今年產量增加40%,我再也不用‘看天吃飯’了!”再過兩個月,浦口區永寧街道的青蝦養殖戶康光輝將迎來豐收;而在距康光輝80公里外的溧水,新建的直播電商產業基地和農產品直播帶貨平臺每天人來人往,一派繁忙的景象……
當鄉村融入數字技術,不僅催生出了像康光輝一樣的新型農民,也正激活南京鄉村振興的新動能。10月11日,由省委網信辦、省農業農村廳主辦的“e路同行智惠江蘇”——“數字鄉村”篇網絡主題活動來到南京,分別探訪首批國家和省級數字鄉村試點區浦口區和溧水區,聚焦數字鄉村建設如何強農、治村、富民。
物聯網“一鍵”養蝦,遠程管理170畝養殖基地
上午9點半,在浦口區的永寧共興青蝦特色產業園,康光輝正悠閑地巡視河塘。作為產業園首批數字傳感技術養殖的試點戶,今年,他有170畝蝦塘裝上了物聯網設備。

“以前需要凌晨去巡塘,肉眼觀測水質,現在只要有信號,我隨時都可以監測塘里的水溫、溶氧度各種指標,養蝦更省心省力了。”他拿著手中的“新農具”——手機,向記者展示如何利用APP遠程打開增氧機器。試點后,蝦塘投苗量增加了一倍,用電每畝每年減少80元,以往每畝利潤2000元。
“我們想讓新型農民和現代農業結合,把產業做優、做精,用有限的土地生產出高價值的優質產品。”永寧街道聯合村黨總支書記陳海峰介紹,青蝦養殖是浦口區永寧街道的特色產業,從種苗培育、養殖和銷售等環節,推行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并通過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化技術,使青蝦養殖實現產業革新,2021年年初,永寧青蝦榮獲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
農田添智慧“管家”,種地也能“潮”起來
自動嫁接機以人工作業生產效率的5倍高速運轉、電動方向盤自動導航系統“操縱”著收割機在田間實現精準收獲、溫室智能控制器按農作物生長需要自主調節空氣溫度與濕度……在位于南京國家農創園的農芯(南京)智慧農業研究院展廳,各類智能設備讓“無人農場”成為現實。
據介紹,研究院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春江在長三角成立的智慧農業技術創新和產業服務平臺。“根據浦口區的區位優勢和特點,我們提出了打造都市近郊型數字鄉村的目標,重點圍繞動植物育種、設施園藝、畜禽水產養殖、農產品加工流通,以及鄉村一二三產融合提供智慧農業高水平解決方案,助力南京農業的數字化轉型和鄉村振興。”該研究院市場總監吳文彪介紹。
落戶南京以來,農芯研究院還結合長三角地區特色經濟作物產業,在江蘇省13個地級市80個涉農區縣開展農業物聯網平臺建設,已對接新型生產經營主體500余家,物聯網連接基地達到1500余個。
從直播帶貨到鄉村治理,數字鄉村大展拳腳
“去年直播了3000多場次,直播商品數近2萬個。今年,我們組織‘無想田園’公用品牌及區內品牌農業企業參加全國農商互聯大會、農業嘉年華等活動,預計到2021年年底,全區電子商務企業達300家,農產品網絡銷售額達2.5億元。”溧水區相關負責人介紹。
自2020年10月入選省級數字鄉村試點后,溧水區加快數字技術向各個領域滲透,并探索科技成果賦能鄉村治理。記者從溧水區智慧城市運營指揮中心了解到,該區打造了全省首個新型智慧城市平臺,在智慧公交、智慧醫療、智慧殯葬等方面進行有益探索。同時,在全省率先建設了數字鄉村功能平臺,可線上受理全區113個村(社)群眾訴求,有效改善村民“跑空趟”“沒人管”等傳統鄉村治理弊端。(夏思宇)
關鍵詞:
養殖
智慧
效率
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