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有技術成果但沒轉換成經濟效益,一方有技術需求但無力自主研發,兩者“一拍即合”,產生的便是“技術貿易”。
截至12月16日,長沙市雨花區今年完成技術合同認定登記1005項,實現技術合同成交額165億元,同比增長164.5%。交易額與增速均位列我省縣(市)區第一。

近日,記者走進雨花區了解其“雙料第一”的故事。
喚醒沉睡的技術資源
從去年的3億元到今年突破百億元,中國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技術交易“成績單”讓人眼前一亮。
“交易額直線上升的關鍵是意識的蘇醒。以前不重視知識產權、不重視技術交易登記;現在是政府送政策上門,鼓勵企業進行技術轉化。”該公司負責技術合同登記的工作人員傅炎朝說。
作為建筑行業的龍頭企業,中建五局多年積累的專利、技術工藝很少直接轉換成“真金白銀”。
2020年,我省首個區縣級技術合同認定登記點落戶雨花區,并出臺獎補政策。傅炎朝說:“以前,長沙只有一個登記點,排隊長、手續多;現在,公司附近就能辦,更便捷。”坐落在雨花區的中建五局妥妥利用“地利”優勢。
技術合同包括技術開發、技術轉讓、技術咨詢和技術服務4類。中建五局瞄準的是技術服務。
收益是可觀的。今年下半年,僅一項與山東省煙臺市蓬萊區達成的污水處理提升工程,技術合同成交額就達11.57億元。截至12月16日,中建五局及其子企業共6家高新技術企業實現技術合同成交額105.6億元。其中,公司擁有自主產權的廢水廢氣廢渣“三廢”處理技術、爆破、防滲水等技術,是市場交易的“香餑餑”。
技術交易是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重要體現方式。“政府要做的是添柴加火,‘燒旺’交易市場。”雨花區科技局局長黃練文介紹,該區不斷做優技術合同登記服務,搭建產學研合作橋梁,并對技術交易合同年度累計成交額達2000萬元以上的企業給予5萬元至15萬元不等的獎補資金。
目前,雨花區正在探索搭建技術交易平臺。屆時,買賣技術就像“逛淘寶”般便捷。
呼喚更多的技術經理人
要達成技術合同交易,就要找到技術成果與市場牽線搭橋的“紅娘”。以科技成果轉化為職業的從業者——技術經理人應運而生。
技術經理人所做的并非撮合交易那么簡單,還涉及尋找合作伙伴、產業化應用、熟悉和開拓市場、維持交易雙方合作等。
“專業人才并不好找,高學歷、復合型是主要特點。”長沙市技術合同認定登記點(雨花區)主任肖锎博士說。他所在的中機國際工程設計研究院專為交易雙方提供服務,團隊10人中9人為碩士以上學歷,且大多有工科背景,并熟悉法律、經濟、會計等相關知識。
“首先你得懂技術。”肖锎舉例,一家環保領域的研發公司想“出售”污水處理技術。肖锎先要去檢索、分析這項技術在國內外同類技術中處于什么水平;其次,要判斷這項交易在市場上是否活躍;再次,要綜合是否有法律風險等做出初步預判。
“一己之力是有限的,我們身后還有專家智庫做支撐。”在組織完智庫專家評估后,肖锎還要匹配有這項技術需求的企業。最后,這項技術成功被省外幾家污水處理公司“采購”,累計交易額達3000多萬元。
雖然技術經理人頻繁在科研機構和企業進行跨界溝通,但工作也有重點,他們大多關注戰略新興產業,例如新能源、生物醫藥、智能制造等領域。“這些領域技術更新迭代快,市場需求大。”肖锎說。
我省科技成果轉化的市場很大,但技術經理人數量卻嚴重不足。近年來,我省加大了技術經理人培訓、扶持技術經理機構力度,助力打造高水平、專業化技術轉移人才隊伍。(歐陽倩)
關鍵詞:
技術成果
經濟效益
技術資源
技術經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