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4日,《遇見未來》主題展在中國科技館正式開展。作品《洞見》吸引觀眾互動體驗?!抖匆姟肥菉W斯卡"最佳藝術指導獎"獲得者葉錦添對科學探索精神近在咫尺的視覺呈現。中國網 楊佳 攝影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中國網訊(記者 楊佳)1月24日,由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與中國科技館聯合舉辦的《遇見未來》主題展在中國科技館正式開展。
本次展覽以“遇見未來”為主題,以科技、文化、藝術、教育融合為策展理念,包含《洞見》《技術史地圖》《藍箭航天火箭模型及發動機組》《探索未來》《共境》《夢的種子》等18個實體模型、光影技術、3D打印雕塑以及互動裝置等展示項目。觀眾可以在欣賞藝術作品的同時了解科學知識,可以通過互動裝置了解最新的科研進展,還可以通過手機掃描實現AR(Augmented Reality,增強現實)探索更多互動內容。
整個展覽的設置從“遇見”中出發,進而探索、破困、暢游、追尋“未來”生活,將科學家與藝術家對未來世界的科學暢想與價值觀念融匯其中。展覽作品將互動性、趣味性、體驗性相結合,引發觀眾的聯想和思考。
“寒冷的天氣擋不住觀眾們的熱情,此次展覽開展正值大年初三,是送給家長和孩子們的新春禮物!”中國科協科技傳播中心主任鄭浩峻向記者表示。
邱志杰展示掃描《技術史地圖》體驗AR互動。中國網 楊佳 攝影
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邱志杰向記者介紹了他的參展作品《技術史地圖》。他說,這幅由11張圖拼成的作品,在主題研究所消耗的時間遠大于繪畫過程。他還透露建筑、醫藥、服裝等主題的歷史地圖也在創作當中。邱志杰表示,他的作品是將科技展藝術化,并增添了互動性,讓觀眾在科普時體驗藝術的魅力。
現場觀眾在觀展結束后向記者表示:“科學與文化藝術的融合有‘新鮮勁’,讓科學生動,也讓文化與藝術更具啟發性和教育性,無論是成人或是家庭參觀,都能從中找到情感聯系,產生共鳴”。
本次展覽設在中國科技館一層短期展廳,免費對公眾開放,將持續展出數月。
觀眾在互動裝置《指尖月球》上體驗。在這里觀眾可以了解到嫦娥二號采集到的月球信息,嫦娥三號、嫦娥四號落月點等我國最新的探月進展。中國網 楊佳 攝影
觀眾觀看《藍箭航天火箭模型及發動機組》。藍箭航天的朱雀二號運載火箭是采用液氧甲烷作為推進劑的新一代運載火箭,具有動力足、成本低、有利于可重復使用的特點。甲烷成為商業航天天地往返運輸系統的主選能源方案,是一場影響深遠的"變革",將拓寬人類進入太空的通道。中國網 楊佳 攝影
《探索未來》靈感來源于宇宙太空的探索者。藝術家想象探索者是荒蕪星球上已知的唯一生命體,他承粉著人類對于太空探索的決心。中國網 楊佳 攝影
《一圈之貉》,復旦大學保護生物學研究組圍繞城市野生動物建立了一個跨越全上海的野生動物監測網。通過數據,可以看到在城市范圍內野生動物和人類的關系。該裝置試圖通過一系列文字視覺的元素嘗試為公眾翻譯實驗室的科研研究工作。中國網 楊佳 攝影
《夢的種子》是展覽的收尾展品。從俯視、正面、側面等多維度觀看這個空間,都像一粒巨大的超級水稻種子。它的靈感來源于袁隆平院士的"禾下乘涼夢"和"雜交水稻造福全球夢"。"發光水稻"的燈光寓意為"指路燈",指引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為科技創新作出更大貢獻。中國網 楊佳 攝影
關鍵詞:
遇見未來
中國科技館
野生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