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從三月以來,新冠疫情肆虐蔓延,每天上萬的新增病例觸目驚心,各個在上海的企業不得不暫時停工停產,浦東、浦西一片“靜默”,昔日繁華的南京路空無一人。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上海是一所有格調的國際化大都市,其實上海更是我國的“芯”臟,被譽為“內地芯片第一城”,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芯片制造領域,有中芯國際、華虹集團等巨頭;在芯片設計領域,有紫光展銳、韋爾股份、復旦微電、格科微等細分領域龍頭。此外,還有芯片IP公司芯原股份,半導體材料、設備企業滬硅產業、中微公司等。
眾多周知,芯片的行業跨度極廣,產業鏈也足夠細分。上游,主要是設備、材料和軟件;中游制造層,包括芯片設計、生產、封裝和測試;下游則是芯片的應用。無論上游的材料和設備,還是中游的設計、生產和封裝測試,上海幾乎在芯片產業鏈的關鍵領域都有布局,是全國芯片產業鏈最為完整、技術研發實力最雄厚的制造基地。
此次上海疫情,使得本來就存在的芯片危機更是雪上加霜,企業停工停產,物流停止,即使主機廠能夠進行閉環管理,維持生產,而受到零庫存供應鏈體系的影響,隨著庫存零部件的耗盡,也不得不面臨停產的困境。
再加上俄烏戰爭等影響,“芯片慌”、“芯片漲價”之勢愈演愈烈,不止特斯拉為代表的一眾車企,因芯片短缺開始漲價,就連素來以一流供應鏈管理著稱的蘋果公司,同樣也難逃芯片危機的波及。
就拿蘋果的iphone系列產品來說,得益于獨步天下的使用體驗和硬核品質,蘋果每一代新iPhone的發布,總會引發一波搶購狂潮。去年的iPhone13同樣如此,然而發布會之后,消費者普遍都要等上兩周甚至一個月以上時間,才能拿到手機。

其實不止是iPhone,蘋果的Mac電腦近兩年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新品上市之后,總是要等好長一段時間,消費者才能收到貨。特別是今年3月春季發布會上推出的Mac Studio,發貨期更長達三個月之久。不得不說,真是等得讓人心焦。
很多小伙伴吐槽,為什么現在這些蘋果產品,普遍都要等那么久才能拿到?其實,這還真不能怪蘋果。畢竟,蘋果肯定也希望能賣更多產品賺更多錢。真正的原因是,因為芯片短缺,蘋果的產能也難以短時間滿足龐大需求。
有同學或許要問,為啥會“缺芯”?這個問題深究起來很復雜,但大致因素咱們可以來梳理一番。

首先,“缺芯”的導火索,離不開咱們開頭所分析的疫情影響,以及近年來全球主要芯片廠商不同程度的產能縮減。除此之外,再加上美國得州遭遇寒潮,日本茨城芯片工廠發生火災等原因,讓整個芯片行業雪上加霜。
2019年芯片交付的正常周期為6至9周。而根據市場分析機構海納國際公布的數據,2021年7月芯片交付延長至19周。到了10月,交付增加至22周。12月,交付比11月再增加6天,達到約25.8周,為該公司自2017年開始跟蹤數據以來的最長時間。
從這份數據,我們可以很清晰的看到,芯片交付延期的持續惡化。尤其電子行業,受“缺芯”影響極為嚴重。最為典型的就是文章開頭提到的蘋果公司,其2021年iPhone 13 Pro系列手機以及Macbook Pro筆記本的發貨周期均比之前延長了2至4周。
對于消費者來說,“缺芯”帶來的影響,是延期收貨和為更高價格買單,消費體驗大打折扣。而對于各行各業廠商而言,就不是影響產能這么簡單了,還要應對“缺芯”引發的芯片價格爆漲,而進一步關乎到企業能否存續經營,生死存亡,豈可小覷!

以下表格展示了一些全球知名的芯片原廠2022年漲價情況:

(圖表來源:半導體器件應用網)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因市場供需失衡,各類芯片產品已經有過數次幅度不等的上漲。如素有行業“黃埔軍校”之稱,知名半導體廠商德州儀器(TI),其芯片產品廣泛應用于電子消費品(如蘋果iPhone)、通信、汽車、工業等領域,在2021年9月已經有過一輪價格上調。令人咋舌的是,部分芯片由于嚴重短缺,加之市場炒作,漲價甚至超100倍。
圖表所示是部分芯片廠商,在此前產品已漲價的基礎上,2022年Q1新一輪的漲價情況。而從各企業發布的具體通知函分析,隨著需求增長以及原材料、物流、勞動力等經營成本的持續上漲,后續對于芯片產品的出貨價格,將很大可能還會繼續上調。
在當前上海疫情肆虐,俄烏沖突加劇、全球大宗商品及原材料價格持續走高,未來國際形勢、全球經濟發展都存在不確定性的大背景下,芯片價格幾乎無上限的上漲,對于芯片有長期需求的企業來說,無異于拉響了警報,如何能尋到貨源,盡早備貨,是企業的當務之急,也是未來生死存亡的關鍵。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