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好“三農”的事,推進全面鄉村振興,關鍵在黨,關鍵在人。
近年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圍繞政之所向、發展所需、民心所盼,在推動鄉村全面振興中牢牢牽住黨建引領“牛鼻子”,激活高質量發展“紅色引擎”,引導、動員、整合各方力量、各類資源,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3102元,村級集體經濟收入達到700萬元,全面開啟了“渦輪增壓”加速度。
組織凝心,凝聚力激發出戰斗力
組織興,則百業旺。
“鄉村振興千條線,組織猶如‘一根針’,串聯起鄉村振興的全過程各方面。織密建強黨在農村基層組織體系,選優配強兩委班子尤其是村級黨組織書記,一直是我們推進全面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吉首市委常委、組織部長李夢濤介紹說。
建強組織,曾經的軟弱渙散陰上村華麗轉身。
“沒想到高鐵修得這么快。現在軌道拉通了,主體也成型了,高鐵夢實現就在眼前。想想之前村干部的辛苦和我們的堅持,值了!”吉首市雙塘街道陰上村六組的張大姐每天往返都要經過站前大道,十分感慨。
回溯至2017年,處在張吉懷高鐵大動脈吉首站重要節點的陰上村,村黨組織被市里列為軟弱渙散黨組織并掛牌整頓,征收土地邊界糾紛、安置補償等困難重重、人心渙散。
經過一系列強有力、點對點“傳幫帶”式整頓幫扶,2021年初,陰上村成了街道第一個順利完成村兩委換屆選舉的示范村,先后獲項目建設先進村、文明單位創建先進村、信訪工作先進村等榮譽。
轉換思維,“沉睡賬戶”的金坪村孵化出百萬穩定收益。
金坪村作為高鐵建設征地拆遷村,村級賬戶上提留著較大金額的征地拆遷補償款。過去由于不懂經營,不敢經營,提留款放在銀行賬戶上“睡大覺”。新任村兩委班子上任后,爭取市里支持,多番實地考察,通過召開群眾大會,最終選擇了資金入股市經開區這一穩妥的投資方式,每年獲得固定分紅200余萬元。保證了本金,還生出了活錢,村集體第一件事就是為全體村民代繳了每年40-50萬元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費、新型農村養老保險金。
發動群眾,小積分推動了大變化。
吉首市愛心積分超市以村民自治為基礎,村規民約為依據,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為統攬,按照農村“互助五興”基層治理要求,將積分項目分為學習、生產、鄉風、鄰里、綠色五大類別,每大類下都有積分細則。
“愛心積分超市是農村領域正向激勵的新嘗試,通過積分改變習慣,勤勞改變生活,全民共建好鄉村,引導老百姓開展好學習,抓好產業,鄰里互助,搞好和諧,促進了思想與物質同步振興。”吉首市政協副主席、市委組織部常務副部長石元云介紹說。
目前吉首市已建成“愛心積分超市”110家,覆蓋率達95.65%。作為該市農村領域“以獎代補、多勞多得”靈活激勵的成功探索,已累計發放積分96.4萬分,為群眾兌換價值90.1萬元的物品,極大地激發了農民群眾參與振興的熱情。
“農民富不富,關鍵在支部;村子強不強,全看領頭羊。”近年來,吉首市把選優帶頭人、配強兩委班子作為全面鄉村振興的“頭號工程”,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村(社區)隊伍建設和運轉保障的通知》,建制村、農村社區黨組織書記年報酬提高到4.2萬元、4.5萬元,建制村、農村社區年平均運轉經費提高到22萬元、34萬元。
與此同時,吉首市鼓勵村黨支部書記通過法定程序擔任村民委員會主任和村集體經濟組織負責人,推動138名政治素質高、群眾威信高、帶富致富能力強的能人村(社區)黨支部書記、村(居)民委員會主任和村級集體經濟帶頭人“一肩挑”,新一屆村(社區)書記平均年齡較上屆下降4.6歲,大專以上學歷增加12人達55人;村(社區)兩委成員平均年齡較上屆下降3.5歲,大專以上學歷增加81人達303人。這支懂經濟、會管理、能力強的村干部隊伍持續發展壯大,領辦了吉首市141家村級集體經濟組織。
人才給力,“源頭活水”奔流涌動在振興一線
振興之要,唯在得人。
吉首市通過確立“人才強市”戰略,把人才振興作為推進全面鄉村振興第一要素抓緊抓實。
科技下鄉,從授之以魚向授之以漁積極轉變。
在矮寨鎮墟場,特色種植養殖公開課受到慕名而來的老百姓普遍歡迎,矮寨鎮政府三樓大會議室、走廊上,致富心切的老百姓齊聚于此。這是吉首市科技下鄉助力鄉村振興“墟場行”的一個縮影。
“活動中,科技專家及農業、林業、畜牧等部門的技術人員們分別從自身領域出發,講授了茶葉、椪柑、黃桃、蔬菜、青蛙養殖、家禽養殖等特色產業養殖技術、水肥一體化技術、農業生態觀光園建設等技術,并現場開展了咨詢服務,為農戶答疑解難、指點迷津。”市委組織部科技特派員辦公室主任唐云平介紹道。
13年堅守,還是“茶爸爸”稱謂最親切。
擁有省農科院茶葉研究所副所長、省派科技特派員、吉首市科技扶貧專家服務團團長、吉首市科技掛職副市長等諸多“頭銜”的王潤龍,還是最喜歡湘西黃金茶“茶爸爸”這個稱呼。
位于武陵山脈腹地的吉首市,是微生物發酵帶、土壤富硒帶、植物群落亞麻酸帶的“三帶”交集區。2008年,王潤龍以科技特派員身份來到湘西,全身心投入到湘西黃金茶產業發展工作中。
在王潤龍的帶動下,吉首市湘西黃金茶茶園面積已達12.1萬畝,年產量達1500噸,實現綜合產值8.7億元。2019年10月21日,在北京召開的科技特派員制度推行20周年總結會議上,王潤龍是湘西州唯一受到科技部通報表揚的優秀科技特派員。
引進能人,榔木村茶旅融合之路越走越寬。
吉首東北209國道線上的馬頸坳鎮榔木村,人才振興又是另一種成功的例子。
村支書石文峰曾外出務工多年,擁有豐富企業管理經驗。市、鎮、村三級黨組織通過政策感召、產業扶持、待遇激勵等多方努力,將其招引回村。
走馬上任后,石文峰就充分發揮出生意人“嗅覺敏、眼光辣、頭腦活”等優勢,在上級黨組織支持下,團結帶領村委“一班人”充分利用該村毗鄰保靖縣黃金村、吉首市隘口村兩大湘西黃金茶生產基地地緣優勢,充分利用209國道線交通便利,搶先切入1號黃金茶、2號黃金茶茶苗培育產業,積極爭取到“湘西黃金茶博覽園”項目落地,投資80萬元初步建成了近800畝的配套湘西黃金茶博覽園生態游樂園項目,“以茶為軸、茶旅融合”的可持續發展之路鼓起了村民“錢袋子”,撐起了干部“腰桿子”。
在湘西自治州第一屆農業鄉土人才榜單上,雙塘街道大興村“蘑菇大王”陳平、河溪鎮河溪社區返鄉創業典型張曉梅等13位產業致富帶頭人的名頭格外耀眼。
為強化黨委領導、黨建引領,吉首市成立了由市委書記牽頭的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建立了黨委聯系服務專家工作制度,在資金保障、崗位設置、專編劃定等方面加大傾斜力度,設立定向農技特崗生專項事業編制69個。與吉首大學、湘西職院開展“柔性引才”試點,從科學研究與咨詢服務、科技和人文開發、人才培養與交流、基地和平臺建設等多個領域加強合作。選派省州市88名科技特派員實現吉首市行政村全覆蓋,2名專業技術人才被評選為第一屆武陵人才,黨政人才、專業技術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技能人才、農村實用人才、引進人才達到了近萬人規模。各類人才競相成長,激活了全面人才振興“一池春水”。
產業多樣,實事求是夯實了鄉村振興物質基礎
產業振興,“富口袋”是目的,“富腦袋”是先決條件。
在推進產業振興的道路上,吉首市傳承弘揚“精準扶貧”思想內核,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施策。
因地制宜的特色產業,為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探出了成功之道。
享有“湘西黃金茶第一村”美譽的馬頸坳鎮隘口村,是一個土家族、苗族、漢族雜居的傳統村落,曾經是吉首市74個貧困村之一。
2014年,黨支部書記、致富帶頭人向天順帶領村兩委先行先試,聚焦湘西黃金茶主導產業,確立了“以茶興村”發展思路,創新探索出“三加”“四化”“五統一”合力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模式,從“小作坊”式的艱苦創業逐漸走向“以茶促旅、以旅興茶、以文傳茶”的茶葉產業化、茶旅融合化鄉村振興發展道路。目前,隘口村茶園面積擴展到16000畝,人均茶園面積近5畝,其中穩定脫貧戶人均種茶2.5畝,每畝茶園收入過萬元。
“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離不開這四個要素,即:組織、人才、平臺、產業。其中的組織和人才最為關鍵。”談及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的“秘訣”時,向天順這樣說。
因事制宜的活泛思路,彌補了致富帶頭人、土地資源、啟動資金等緊缺短板。
近年來,吉首市積極爭取上級財政扶持,配套市級資金,通過盤活資產、土地流轉、資金入股、能人帶動、勞務合作、鄉村旅游等模式鼓勵發展資源經濟、文旅經濟、股份合作經濟、物業經濟多種業態,項目凈收益達200萬元,逐步形成土地流轉增收、鄉村旅游致富、高端農業分紅、項目撬動盈利、盤活資產增值、電商平臺助推、并存抱團發展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新格局。
因時制宜的勞務對接,進一步充實了老百姓的“錢袋子”。
馬頸坳鎮白巖村第一書記向笑告訴我們:“隨著農業加工企業、經開區勞動密集型企業的不斷增多,秋收之后的農村富余勞動力有了‘用武之地’。進入四季度,白巖村80%的富裕勞動力在村黨支部、結對幫扶干部的幫助下,都找到了兼職工作。”
企業、工廠等用工需求與農村富余勞動力的精準對接,既解決了階段性“用工荒”難題,又增加了老百姓收入。
在春節即將來臨的訂單“井噴”需求下,目前,吉首市農業龍頭企業、農產品加工企業、扶貧車間、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均處于滿負荷生產狀態。

黨建引領之下,從“零”起步的吉首市村級集體經濟得以迅猛發展,構建了園區(景區)、龍頭企業、扶貧車間、專業合作社、能人大戶五個層級產業主體支撐體系,打造出光伏發電、湘西黃金茶、綠色食品、中藥材、文旅農旅產業五大主導產業,完成覆蓋湘西黃金茶、白云貢米、椪柑、藍莓、黃桃、獼猴桃等特色優質農產品“三品一標”認證16個,其中“白云貢米”是該市第一個獲得“國字號”蓋章認可的地理標志農產品。“一鄉一業”“一村一品”項目39個,“特色產業股份”項目18個。目前已擁有30家農業龍頭企業、130家農產品加工企業、14個扶貧車間、600家專業合作社、95個家庭農場的市場主體規模。擁有中國馳名商標3個、湖南省著名商標8個、綠色食品認證14個。
黨旗迎風招展,振興戰鼓正酣。乘著湘西州率先脫貧的東風,40萬吉首人民埋頭苦干、接續奮進,正朝著武陵山片區率先振興的目標邁進。(陳生真 彭經德 胡 紅 王斯軼 劉 杰 向莉君)
關鍵詞:
紅色引擎
黨建引領
鄉村振興
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