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浪證券
出品:新浪財經上市公司研究院
作者:IPO再融資組/秦勉
(相關資料圖)
目前,43家純證券業務上市公司都發布了半年報。今年上半年,43家純證券業務上市券商上半年合計實現營業收入2692億元,同比增長7.7%;實現凈利潤近820億元,同比增長13.6%。
43家券商中,33家券商今年上半年營收同比增長,10家券商的營收出現了下滑,7家券商的歸母凈利潤出現了同比下滑,4家券商的營收、凈利潤都出現了下降,這四家券商分別是華林證券、國泰君安、紅塔證券、中信建投。
盈利能力指標方面,今年上半年,招商證券的凈利率在43家券商中最高,為43.82%;浙商證券的凈利率最低,為11.14%。信達證券今年上半年的凈資產收益率最高,為4.76%;中原證券的凈資產收益率最低,為1.21%。
凈資產收益率最低的中原證券和凈利率最低的浙商證券,上半年都在推進定增計劃,且都將80%左右的募資用在資本消耗型業務上。目前,中原證券已經終止了70億元定增計劃,而浙商證券還在堅持。
中原證券ROE墊底 經紀業務營業利潤率顯著低于同行
今年上半年,上市券商的整體年化ROE較上年同期增加3.36pct至 7.1%,主要因素包括上市券商平均杠桿率增至3.46,疊加市場行情回暖帶動自營業務收入反彈等。
具體看半年數據,wind顯示,信達證券今年上半年的凈資產收益率最高,為4.76%;中信建投、中信證券、中泰證券、招商證券的凈資產收益率也超過了4%,數據分別為4.56%、4.49%、 4.43%、 4.2%、 4.05%。
今年上半年,中原證券的凈資產收益率在43家上市券商中最低,為1.21%。 根據杜邦公式,中原證券2023年上半年的總資產周轉率、凈利率、權益乘數分別為0.02次、15.66%、3.85,其中凈利率在43家券商中排名倒數第二,總資產周轉率排倒數第六。由此可知,中原證券凈資產收益率低的原因主要是凈利率低、資產周轉效率低。
中原證券凈利率低,與部分業務的營業利潤率較低有關,如公司上半年投行業務的分部營業利潤為-5,412.52萬元,營業利潤率為-234%。
此外,中原證券2023年上半年投行業務收入降幅在43家上市券商中最大,高達80.78%,主要與IPO承銷收入的大幅下降有關。wind數據顯示,2021年、2022年、2023年上半年,中原證券IPO承銷金額分別為74.63億元、24.25億元、0,IPO承銷保薦收入分別為5.28億元、195億元和0。
中原證券的收入占比很高的經紀業務利潤率較低,也是拉低公司整體凈利率的重要因素。2023年上半年, 公司經紀業務收入為3.29億元,占總營收的31.45%。不過,公司經紀業務分部的營業利潤僅有0.24億元,營業利潤率為7.29%。
而同行浙商證券,2023年上半年的經紀業務收入為18.35億元,營業利潤為9.28億元,營業利潤率為50.57%,約是中原證券的7倍。國聯證券2023年上半年的經紀及財富管理業務收入為3.73億元,毛利率為17.48%。海通證券今年上半年的財富管理業務收入為41.44億元,毛利率為41.89%。“券商一哥”中信證券今年上半年的經紀業務收入為79.21億元,營業利潤為24.49億元,營業利潤率為30.92%,都顯著高于中原證券。
浙商證券凈利率墊底 凈資本降幅最大
今年上半年,招商證券的凈利率在43家券商中最高,為43.82%;浙商證券的凈利率最低,為11.14%。還有國信證券、長城證券、中銀證券、信達證券四家券商的凈利率超過了40%,數值分別為43.73%、40.83%、40.59%、 40.47%。
浙商證券凈利率偏低或與收入占比最高的期貨業務利潤率有關。今年上半年,浙商證券期貨業務收入為56.89億元,占總收入的67.28%;然而期貨業務的利潤率普遍偏低,上半年的營業利潤僅1.48億元,營業利潤率為2.6%。
此外,浙商證券的凈資本降幅在43家券商中最大。wind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凈資本(母公司報表層面,下同)最高的是中信證券,金額為1,354.76億元;凈資本最低的是華林證券,金額僅有42.92億元;凈資本增幅最高的是廣發證券,增幅高達44.25%,降幅最大的是浙商證券,降幅為11.05%。
2023年上半年末,浙商證券的凈資本為195.52億元,2022年上半年末的金額為219.81億元。證監會《證券公司風險控制指標管理辦法》明確了以凈資本為核心的風險控制指標體系,凈資本不僅是衡量券商風控水平的重要指標,也是券商凈資產中流動性較高、可快速變現的部分,衡量了證券公司資本充足和資產流動性狀況。
浙商證券凈資本的下降,說明公司資產流動性風險增大,在資本規模決定業務規模的行業中也是利空因素。
2023年上半年,浙商證券實現營業收入84.56億元,同比增長13.29%;實現歸母凈利潤9.11億元,同比增長25.29%。從業績上看,浙商證券似乎沒有受到凈資本減少的影響。但值得關注的是,公司高速增長的第一大業務期貨業務,并不需要太多的資本消耗。
浙商證券80億元定增仍加碼資本消耗型業務
資料顯示,凈資產收益率最低的中原證券和凈利率最低的浙商證券,上半年都在推進定增計劃,且都將80%左右的募資用在資本消耗型業務上。
其中,中原證券擬定增募資不超過70億元, 用于發展資本中介業務(股質業務和融資融券業務)、投資與交易業務(自營業務)的金額分別為33億元、21億元,合計54億元,占總募資的77%。資本中介業務、投資與交易業務皆屬于資本消耗型業務,與監管部門提倡的節約型融資有些不符。
而浙商證券計劃募資不超過80億元,其中投資與交易業務(自營業務)擬投入不超過40億元,資本中介業務擬投入不超過25億元。浙商證券將募資的81.25%用來發展資本消耗型業務,這個比例與中原證券接近。
7月21日晚間,中原證券發布公告稱已撤回定增申請,原因是綜合考慮資本市場環境,并統籌考慮公司實際情況和融資安排等。
公告顯示,證監會及交易所都對中原證券70億元募資的必要性發出問詢。同時,市場上多家正在進行定增的券商紛紛修改了定增募資總額及募投方向,核心是壓縮資本消耗型業務的融資金額,而浙商證券目前既沒有修改定增方案,也沒有撤回申請,詳見《浙商證券自營收入大降八成卻仍要募資40億元加大投入,資本消耗型融資占80%以上》等文章。
今年上半年,浙商證券的自營業收入回暖,但仍改變不了自營業務消耗巨額資本的性質,也改變不了自營業務“靠行情吃飯”及業績波動大的特征,因此公司巨額募資的必要性仍存疑。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