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養老金又要漲啦。”3月10日早上,在北京市昌平區一個居民小區里,今年73歲的陳天河對記者說。
頭發花白的他在談及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到的“繼續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時,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自國務院決定從2005年開始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以來,退休人員的養老金至今已經連漲15年。
接受記者采訪的專家認為,對于廣大城鎮退休人員來說,基本養老金連漲15年當然是好事,畢竟養老金待遇調整是退休人員共享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式,在此基礎上,需要將養老金待遇調整機制納入社會保險法或相關法規中,以確保待遇調整法定化,穩定退休人員預期。
基本養老金再上漲
陳天河原籍河南省南陽市,如今住在兒子家,幫著帶孫女。
17歲那年,部隊到陳天河所在的公社招兵,他應征入伍,成了一名軍人。幾年之后,陳天河復員回家,剛好趕上一家國營煤礦到當地招工。
當時,在陳天河看來,如果能夠成為國營企業的工人,就意味著有了“鐵飯碗”,不但每月有工資,生老病死都由國家管。
陳天河報名后,很快就通過招錄,成為這家國營煤礦的一名職工,端起了“鐵飯碗”,戶籍也遷到了煤礦所在的城市。
1992年,煤礦在當地為職工辦理社會養老保險手續,陳天河是其中之一。陳天河得知,他參加養老保險之后,退休時不再由煤礦發養老金,而是由社保機構發養老金,這叫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
2001年,陳天河退休,當時每月養老金1500多元。
2012年,他的孫女出生,夫妻倆從老家趕到兒子家,幫忙帶孫女。
一轉眼,他們已經在北京住了7年。他目前每月的養老金是3300多元,“去年國家漲了一次養老金,我每月漲了160多元”。
今年兩會之前,對于今年是否還會漲養老金,陳天河的心里并沒有底兒,畢竟國家已經連著漲14年了。在接送孫女上學放學時,他也經常聽到老人們熱烈地討論此事。
陳天河告訴記者,當天看到消息后,“心里的一塊石頭落了地”。
當日晚間,新華社受權發布了《關于2018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19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摘要)》。其中透露了今年退休人員養老金的安排。即從2019年1月1日起,按平均約5%的幅度提高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標準。
對于包括陳天河在內的企業退休人員來說,這意味著,自2005年我國提高退休人員養老金以來,養老金實現15年連漲。
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按照去年的漲幅標準,自己每個月大約漲180多元,每月養老金將超過3500元。
實際上,今年再次上調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已有征兆。早在今年1月舉行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邱小平說,2018年,全國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余近5萬億元,規模還是可觀的,具備較強的支撐能力。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程杰告訴記者,對于近億名退休人員來說,基本養老金水平連續15年上調當然是好事,畢竟養老金待遇調整是退休人員共享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式。
中國社會保障學會秘書長、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副教授魯全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連續15年上調基本養老金,對改善企業退休人員生活、促進社會公平發揮了重要作用。
老年人需求層次升級
陳天河記得,自己剛退休時,家庭負擔還是挺重的:妻子沒有工作,大女兒大學畢業后參加工作沒幾年,小兒子剛大學畢業。
“供兩個孩子讀書,家里也就沒什么積蓄了。”陳天河說,有限的養老金除了用于家庭開支之外,還要補貼兩個孩子。
好在幾年以后,我國開始連續上調退休人員的基本養老金。
2005年12月,國務院公布《關于完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明確要求上調基本養老金。
具體要求是,根據職工工資和物價變動等情況,國務院適時調整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調整幅度為省、自治區、直轄市當地企業在崗職工平均工資年增長率的一定比例。“各地根據本地實際情況提出具體調整方案,報勞動保障部、財政部審批后實施”。
2006年6月,原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財政部發布《關于調整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的通知》:經國務院批準,從2005年起,連續3年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
陳天河的養老金開始上漲,從2005年的1500多元上調到2007年的2000多元。從那時開始,他每年都在盼望養老金上調。
2007年7月底,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會議認為,盡管國家連續多次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但目前這部分人員的收入水平仍然較低。
為進一步緩解收入差距的矛盾,國務院決定自2008年至2010年連續3年繼續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標準,提高幅度高于前3年的水平。
2010年以來,國務院每年都決定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陳天河眼看著自己的養老金年年上調,至今每月已超過了3000元。
陳天河對此很知足,“這些錢雖然不多,但足夠我們夫妻基本吃喝、看個小病,還能偶爾給孩子們補貼一點兒”。
他還希望,自己和老伴兒能夠回老家安享晚年,因為在北京生活壓力太大,自己的養老金連一家五口每月的吃喝都不夠。說到這里,他不禁嘆了一口氣。
近日,“社會保障綠皮書”編寫組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布了第10本《社會保障綠皮書:中國社會保障發展報告(2019)》。
“社會保障綠皮書”編寫組認為,加快完善養老保障體系是應對人口快速老齡化挑戰的迫切需要,是實現老年人幸福美好生活的迫切需要。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意味著老年人的需求層次正在升級,對老年保障體系的發展完善提出了更高要求。
根據測算,從2005年到2015年,除2006年增幅為23.7%以外,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每年以10%左右的幅度遞增。2016年起增幅為6.5%左右,2017年為5.5%,2018年為5%。
“我國一直未建立正常的養老金調整機制,雖然養老金制度屬性不同,但實行統一調整。”“社會保障綠皮書”編寫組稱,“未來隨著新人逐漸步入退休行列,待遇支付壓力將逐漸增大,加上制度內沒有相應長壽風險化解機制,如果不進行改革,基金支付風險將在未來積聚。”
《社會保障綠皮書:中國社會保障發展報告(2019)》提到,“我國現行調整方式既缺乏考慮基金的長期可持續性,也忽略了未來人口老齡化的成本負擔”。
制度保障養老金增長
實際上,早在國務院2005年公布《關于完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時,就要求“建立基本養老金正常調整機制”。
2007年7月底,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時強調,要建立和完善基本養老金正常調整機制,積極發展企業年金和商業保險,形成提高企業退休人員養老保險金總體水平的長效機制。
2010年10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社會保險法,這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保險綜合性法律,但遺憾的是,其中沒有規定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的正常調整機制。
8年后,基本養老金正常調整機制開始建立。
2018年3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財政部印發《關于建立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確定和基礎養老金正常調整機制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明確今后每年將根據職工工資的上漲情況以及物價的變動情況,適時調整退休人員養老金。
根據這份指導意見,各地要建立和完善適合本地區情況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確定和基礎養老金調整機制。
具體制度包括:建立基礎養老金正常調整機制、建立個人繳費檔次標準調整機制、建立繳費補貼調整機制等。
魯全認為,指導意見明確了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確定及其增長機制的原則,確保城鄉居民養老金水平穩步提高。
根據魯全收集的資料,2018年以來,全國已經有19個省份出臺了相關文件,退休人員的養老金增長有了制度保障。
在程杰看來,指導意見對于加快建立城鄉居民和離退休人員養老金正常調整機制具有積極意義。
不過,程杰認為這些還不夠,養老金待遇調整機制最終需要納入社會保險法或相關法規中,以確保待遇調整法定化,穩定退休人員預期,“與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養老金調整機制需要一個逐漸成熟、完善的過程”。
魯全稱,在城鄉居民養老金確定與調整的過程中,應當特別注意處理好幾個問題。其一,基礎養老金水平應當與當地物價水平掛鉤,不能只和當地財力水平掛鉤;其二,要建立待遇與繳費之間的關聯機制,個人繳費水平不僅要決定個人賬戶養老金水平,還可以將基礎養老金水平與其適度掛鉤。此外,還要注意繳費補貼機制防止逆向的收入再分配;注意個人賬戶資金的保值增值,做好風險管理;注意控制并且不斷縮小城鄉居民與城鎮職工的養老金水平。
“社會保障綠皮書”編寫組的建議則包括,建立科學、動態的基本養老金待遇調整機制,以各地生活成本變動作為待遇調整的參考依據,并且注意維持不同群體基本養老金水平的公平性;同時,基本養老金的待遇水平不宜過高,既為補充養老金制度留下空間,也避免可能引起的財務失衡與財政負擔。(記者 陳磊)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