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西萊陽一體化發展先行區建設實施方案》出爐,將加速推動兩市跨區域合作,打造膠東經濟圈中部崛起的戰略支點
“雙萊”攜手,下好山東區域一體化“先手棋”
探索毗鄰縣域同城化發展新模式,山東區域一體化發展有了“雙萊”方案,推動膠東經濟圈一體化發展有了突破口和先手棋。
1月19日,山東省發展改革委官方網站發布信息:經山東省政府同意,省發展改革委印發《萊西萊陽一體化發展先行區建設實施方案》(簡稱《方案》),標志著全省首個區域一體化發展先行區獲批建設。
打造“膠東經濟圈新的增長極、縣域同城化發展典范、‘兩山’基地建設樣板、國家城鄉融合標桿”,這是《方案》賦予萊西萊陽一體化發展先行區(以下簡稱“先行區”)的四大發展定位。根據《方案》,先行區范圍包括萊西市、萊陽市全域,陸域面積3300平方公里,總人口151.5萬。
加快膠東經濟圈一體化發展,是山東省實施“一群兩心三圈”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重大舉措。青島萊西市和煙臺萊陽市位于膠東經濟圈中心區域,地理空間相接,產業發展相融,人緣文化相親,具備良好的一體化發展基礎,在“不破行政隸屬、打破行政邊界”的前提下,加速推動兩市跨區域合作,集聚資源要素,放大平臺效應,拓展區域發展空間,發揮“1+1>2”的作用,對于打造膠東經濟圈中部崛起、融合發展的戰略支點具有重要意義。
先行區的規劃建設和落地實踐,不僅為膠東經濟圈一體化發展真正實現了從縣域一體化“破題”,也為全省區域一體化發展探索路徑。
“雙萊”一體化發展實施方案
范圍:包括萊西市、萊陽市全域,陸域面積3300平方公里,總人口151.5萬
定位:膠東經濟圈新的增長極、縣域同城化發展典范、“兩山”基地建設樣板、國家城鄉融合標桿
布局:一帶集聚,建設沿G204產業集聚發展帶;兩區引領,推動產城融合聯動區和城鄉融合聯動區引領發展;三廊環抱,構筑東部五龍河、北部大青山—旌旗山、西部大沽河三大生態廊道;多點支撐,立足全域統籌、城鄉一體,打造各具特色的新型城鎮群
目標:到2025年,先行區主要功能框架將基本形成,兩市同城化發展取得實質性進展,功能齊全、協同高效、資源共享的先行區同城化發展新格局初步形成
萊西萊陽一體化發展先行區總體發展布局。
2025年,初步形成同城化發展新格局
發揮各自比較優勢,促進資源要素流動,作為毗鄰縣域,萊西、萊陽具備深厚的一體化發展基礎。
從地理空間來看,兩市市中心相距約10公里,經濟開發區僅有一路之隔,相向發展態勢明顯。榮濰高速、龍青高速、濰萊高鐵、青榮城際鐵路貫通兩市,交通區位優勢逐步凸顯。從人緣文化來看,兩市山同脈、水同源、地相連、人相親,歷史上長期合并共治,交流交往密切,具有強烈的認同感。
從產業發展來看,兩市資源稟賦相近,主導產業協作配套。在現代農業產業領域,萊西的凱盛浩豐、萬福和萊陽的魯花、龍大等領軍企業引領著農業產業化的方向;在新能源汽車產業領域,兩市形成了吸引優勢產業資源的合力,北汽制造、山東汽車等龍頭項目讓“雙萊”崛起山東新能源汽車制造“新高地”;在現代服務業領域,農業旅游、健康療養、現代物流等新業態在兩市日漸葳蕤。兩市在多個領域初步形成優勢互補的產業鏈、供應鏈。
新出臺的《方案》從統籌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出發,統籌考慮先行區功能定位、發展目標和現實條件,科學規劃布局萊西萊陽城鄉建設、產業發展、生態保護,提高空間利用效率,以更高站位、更大擔當謀劃“一帶集聚、兩區引領、三廊環抱、多點支撐”的空間布局,構筑“雙萊”一體化發展新格局。
一帶集聚,建設沿G204產業集聚發展帶。發揮G204內接外聯的主軸作用,聯動萊西姜山、望城、河頭店與萊陽團旺、呂格莊、馮格莊等毗鄰鎮街,串聯兩市經濟開發區,引導高端裝備、綠色化工、商貿物流、休閑旅游等產業集聚發展。
兩區引領,推動產城融合聯動區和城鄉融合聯動區引領發展。其中,產城融合聯動區,包括兩市中心城區與經濟開發區,推進兩市經濟開發區產業一體化發展;城鄉融合聯動區,包括萊西姜山鎮以及萊陽團旺鎮、穴坊鎮等重點區域,共建先進制造、現代農業等產業園區。
三廊環抱,構筑東部五龍河、北部大青山—旌旗山、西部大沽河三大生態廊道,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新路徑。
多點支撐,立足全域統籌、城鄉一體,以萊西夏格莊、店埠、南墅與萊陽羊郡、穴坊、譚格莊等鎮為重點,打造各具特色的新型城鎮群。
先行區將通過加強區域協同創新、合力打造特色主導產業、實施生態環境共保聯治、加快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提高協同對外開放水平、推動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創新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等務實舉措,探索毗鄰縣域同城化發展新模式。
按照《方案》,到2025年,先行區主要功能框架將基本形成,兩市同城化發展取得實質性進展,功能齊全、協同高效、資源共享的先行區同城化發展新格局初步形成。
兩年探索,開創毗鄰縣域同城化新模式
從醞釀謀劃到正式出爐、上升為省級戰略,“雙萊”一體化發展已經走過了兩年部署、實踐、落地的歷程。
“雙萊”一體化發展不是“1+1”的簡單加法,不是兩個分屬不同城市的縣級市的物理捏合。要想實現一體化發展的真正融合,不僅涉及土地規劃、財政稅收、產業政策等政策供給的銜接,還包括交通、醫療、教育、商業等事關百姓民生的軟環境的便利化和充分融合,難度之大超乎想象。
從時間線看,“雙萊”一體化發展的起點要回溯到2019年。這是中國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從“共識”全面轉向“共建”的關鍵一年。區域協調發展,被列入當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的七大重點任務之一并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多項改革不斷深入推進。山東省也在調研部署中著力推動膠東半島一體化發展。
對于位于山東半島中部的萊陽萊西來說,一個要素有序自由流動、主體功能約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務均等、資源環境可承載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也將促進兩市攜手向更高能級發展躍進。
2019年9月,萊西、萊陽開始謀劃兩市一體化,聘請第三方開展前期研究。11月14日,在青島、煙臺兩市政府推動下,萊西、萊陽兩市正式進行對接,具體探討萊西萊陽一體化發展先行區建設事宜。2020年3月,在省發展改革委和青島、煙臺兩市發展改革委指導下,萊西、萊陽聘請第三方開始編制《萊西萊陽一體化發展先行區建設實施方案》。
隨著落地路徑的日漸清晰,“雙萊”先行區得到了更多的政策資源注入,成功列入山東省、膠東經濟圈、青島、煙臺“十四五”發展規劃。在深入調研分析萊西萊陽兩市基本情況、學習借鑒長三角和京津冀等區域協同發展先進經驗、加強與省“十四五”規劃和膠東經濟圈一體化發展規劃銜接的基礎上,“雙萊”先行區發展定位和突破路徑也逐步明晰。
“這是一個邊干、邊做、邊總結的摸索過程,要不斷根據兩市一體化發展的實際推進情況和區域協調發展需求,總結治理經驗、匹配政策資源、搭建推進體系?!比R西市發展改革局一級主任科員張建義說。
著力雙向交流聯動、互相協同配合,萊西、萊陽兩市推動建立了成立一個小組、建立一套機制、組建一個專班的“三個一”工作推進體系。兩市頂格推進先行區建設,由兩市黨政主要負責同志親自掛帥,高頻次互訪,簽訂《重點推進任務合作備忘錄》;兩地發展改革局共同牽頭建立定期聯系和合作工作機制;由兩市自然資源、交通等部門組建工作專班,在基礎設施、產業發展、公共服務等領域廣泛合作,形成一體化發展的強大合力。
體制機制創新是先行區的核心使命。突出“破堅冰、提速度、增實效”,打破地域限制和行政壁壘,目前,萊西、萊陽兩市已經在各領域開展了先行先試。成立了全省首個跨區域一體化的平臺運營公司,統籌推進先行區的建設運營與管理工作,目前已導入項目45個,總投資達到269.6億元。策劃推出一批具有標志性、引領性的重點事項、重點項目,目前31項重點事項已完成13項,計劃總投資3250億元的72個重點項目已開工59個。
更多一體化發展帶來的改變正在兩市發生。兩市推動160余個事項實現跨市通辦,建立“線上一網通辦、線下異地可辦”工作機制,在兩市審批服務大廳設立“雙萊”一體化專窗,市民上午在萊西窗口辦理,下午就能收到萊陽郵寄過來的營業執照。
即將實施的客運班線公交化,規劃將原來每天8趟的客運班線升級為城市間快速公交,將原來的單程7元票價降低為公交票價,增加??空军c,便利兩市市民出行。
在醫療領域,兩市突破原有的行政隸屬關系界限,持續推動跨區域醫聯體建設,簽訂《醫學檢驗結果互認協議》,搭建衛生信息共享平臺,實現居民健康檔案、電子病歷、預約掛號等信息互聯互通,在結對幫扶、雙向轉診、慢性病管理等方面全面開展合作。
實施“才聚雙萊”計劃,實現高層次人才、緊缺型技術人才戶籍互認、待遇共享,兩市經濟開發區2021年吸引碩士及高端人才數量同比增長35%,發明專利同比增長30%。
推動綜治警務一體化,聚焦聯勤聯動、社會治安等10個重點領域,構建聯防、聯控、聯管、聯建的社會管理新模式;整合優化教育資源,組建教育科研協作聯盟,創新校企、校校聯合辦學模式……一個更加便利的“雙萊”正在帶給居民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21年12月30日,G204煙滬線萊西段改建工程完工暨通車啟動儀式現場。
項目為王,加速要素流動、資源耦合
堅持項目為王、實干為先,推進城市規劃、產業發展、生態保護、基礎設施等領域合作聯動?!斗桨浮放涮壮雠_了萊西萊陽一體化發展先行區重點事項、重點項目和謀劃項目“三張清單”。
在膠東經濟圈一體化發展聯席辦的指導下,兩市還梳理了一體化先行區十大重點項目,包括萊陽市G204、G308等國省道路改線工程以及萊西市北京路、梅山路等道路東延工程等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雙萊綠色化工產業園、雙萊跨境電商產業園等園區項目,北京汽車制造廠及零部件產業園、雙萊海爾智慧廚電產業園、雙萊新能源汽車產業園、雙萊山東汽車產業園等產業項目,以及山東體育學院、中合新農超、中建材智慧農業等民生和現代農業項目。
從這些項目的落地推進中,在“雙萊”這片創新熱土上,一個要素流動更加順暢、資源耦合更加高效的縣域一體化藍圖日漸清晰。
交通互聯。對于萊西萊陽來說,204國道、308國道拓寬改線以及北京路、梅山路東延等聯通工程加速推進,將推動實現兩市城區和開發區的直接連接,進一步拉近兩市距離。
堅持“園區共建”,兩市最大程度發揮產業優勢疊加效應,合力打造跨境電商、現代農業、綠色化工等“八大產業園區”,著力構建特色鮮明、優勢互補的一體化現代產業體系。其中,雙萊跨境電商產業園已落戶電商類企業120余家,預計全年電商網絡零售額達30億元。
堅持“利益共享”,積極探索“飛地模式”,對共引共建的產業項目GDP及稅收收入按照“飛出”與“飛入”各占6:4的比例分配共享,建立起區域互利共贏的利益分享機制。以中科曙光節能液冷創新基地項目為例,從產業鏈資源配置角度出發,項目計劃將超算液冷設備生產落戶在萊西經濟開發區,冷卻液生產以“飛地”方式落戶萊陽市,實現項目發展“最優解”。
充分發揮兩地經濟開發區資源稟賦相近、產業發展相融優勢,下一步,兩地經濟開發區將共同入駐“雙子樓”辦公,按照“一區多園”模式,合力爭創國家級開發區。
膠東一體化,從縣域一體化“破題”
作為山東首個縣域一體化先行區,先行區規劃建設和落地實踐,意味著膠東經濟圈一體化發展在縣域一體化上實現了“破題”,這對于山東的區域協調發展有著示范意義。
縣域是區域一體化發展的重要戰場。數據顯示,山東8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縣域,85%以上的經濟總量在縣域,96%以上的國土面積集中在縣域,77.9%的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在縣域。膠東經濟圈共有41個縣(市、區),其中全國百強縣9個、占全省近七成,全國百強區6個、占全省六成??梢哉f,縣域強則膠東強、山東強。推進“雙萊”等一體化先行區建設,將為膠東經濟圈一體化打造若干區域融合戰略支點。
對于膠東經濟圈來說,發揮縣域比較優勢,也是實現抱團發展的務實之舉和現實需要。從長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發展經驗看,縣域經濟實際上已經成了服務中心城市、中心城區的配套經濟,必須在分工格局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具體到膠東經濟圈,有專家分析表示,相較于廣佛—佛山、長沙—株洲—湘潭等施行一體化發展的區域,膠東五市都是沿海布局,五市城市中心距離較遠,各市毗鄰地區遠離行政中心,這導致了膠東經濟圈的“空心化”,形成了發展洼地。推動縣域合作區建設,有助于發揮各自優勢,將發展“洼地”變“高地”,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一體化。
除“雙萊”一體化發展先行區外,目前膠東經濟圈正在推進膠州—高密臨空臨港協作區、平度—萊州—昌邑綠色化工聯動區、即墨—龍口產業高質量發展合作區等建設,探索建立海陽—乳山新能源產業、牟平—威?;鹁娓呒夹g產業開發區高科技產業、青島西海岸新區—五蓮臨港產業、海陽—萊陽—即墨海洋產業等聯動區,促進資源高效配置,系統集成制度創新,實現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據市發展改革委區域處處長王紹宗介紹,膠東經濟圈一體化發展聯席辦正在起草《膠東經濟圈縣域合作區共建實施方案》,并通過先行區、聯動區、協作區等的建設,探索推動縣域合作向更深層次推進的可行路徑。比如,在萊西萊陽一體化發展先行區等毗鄰地區中,突出城與城鏈接,推動同城化發展,實現交通同城、服務同城;平度—萊州—昌邑綠色化工聯動區則是典型的園區聯動,依托平度市新河化工基地、萊州銀海化工產業園、昌邑下營化工產業園等三個毗鄰省級化工園區,突出園區與園區鏈接,推動園區集聚化發展;而在膠州—高密臨空臨港協作區,毗鄰或非毗鄰縣域圍繞關聯性強、契合度高的產業開展深度合作,則將通過突出產業與產業鏈接,推動產業協同化發展,形成特色鮮明的縣域間產業鏈、供應鏈體系,共同做大做強主導產業。
隨著一個個縣域一體化的篇章豐富起來,膠東一體化的畫卷,將日益壯闊。(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楊光)
關鍵詞:
先手
山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