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布局數字化金融“新基建”,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更加強勁,實現金融服務快速響應和精準觸達
青島現代金融產業加速“數字化成長”
數字經濟時代,數字化已成為金融業轉型升級的戰略手段,傳統金融業因數字化而全方位嬗變的同時,數字化金融新生態的構建也漸行漸近。
對青島而言,無論是服務于經濟高質量發展,還是孜孜以求于全球創投風投中心、建設國際財富管理中心和未來金融科技中心,現代金融產業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標配”,而加速擁抱數字化正是現代金融產業“破局成長”最大原動力。
布局數字化金融“新基建”
數字經濟時代,大數據、人工智能、5G、物聯網、區塊鏈、云計算等改變著金融業業態,金融業的競爭邏輯也發生變革,傳統意義上基于稟賦特征的發展格局被打破,布局數字化“新基建”,成為向現代金融產業轉型不可或缺的重要一極。
數字人民幣是數字經濟與金融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基建”之一。
近兩年,數字人民幣大范圍應用于不同場景,截至5月末,全國15個省市的試點地區支持數字人民幣支付的商戶門店數量達456.7萬個。
數字人民幣對于經濟的助力遠不止拉動消費。隨著數字化場景越來越多,數字應用領域相關技術創新、產品創新、模式創新不斷涌現。數字人民幣上下游產業正在產生集聚效應,催生一批新模式新業態,更好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青島作為全國第二批數字人民幣試點城市,數字人民幣的應用場景不斷增加,包括數字人民幣兌換硬幣、乘坐地鐵和公交、在外賣平臺下單、通過“碰一碰”支付和轉賬、線上線下購物付款等。
2022年4月,青島一家酒店管理企業收到了山東國晟小額貸款有限責任公司發放的5萬元小額貸款,同時青島市民黃女士也收到了國晟小貸發放的一筆個人消費貸款,與眾不同的是,這兩筆貸款均是以數字人民幣發放,是數字人民幣首次在金融機構融資場景中閉環應用,由此青島成為全國首個“嘗鮮”數字人民幣應用小額貸款場景的城市。
青島是全國低碳試點城市和數字人民幣試點城市,在全國上下積極推動“碳達峰”“碳中和”的背景下,數金公共服務(青島)有限公司與中國工商銀行青島市分行合作探索,開發了全國首個以數字人民幣結算的碳普惠平臺“青碳行”。
“青碳行”創新性地將“碳減排”“健康出行”與金融科技有機結合,以市場化方式引導居民主動節能減排,以區塊鏈技術保障用戶隱私安全,以數字人民幣形態拓寬平臺應用場景。
平臺上線一年多來,共有20余萬青島市民參與其中,平臺累計產生碳減排量600余噸,開展數字人民幣主題運營活動累計發放數字人民幣紅包180萬元。
市發展改革委近日公布了第二批青島市創新應用實驗室和場景應用實驗室名單,在現代金融領域,青島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的“青島市數字金融場景應用實驗室”,青島閃收付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的“青島市產業金融數字化場景應用實驗室”以及數金公共服務青島有限公司的“青島市數字人民幣場景應用實驗室”等三家機構入選,這三家實驗室將分別聚焦數字金融的細分領域進行場景開發和先行先試。青島金融業數字化轉型也將因此再提速。
數字化賦能,將不可能變為可能
經濟是肌體,金融是血脈,兩者共生共榮。
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是現代金融產業的重要“標尺”,構建現代金融產業發展格局,最終仍將回歸于為實體經濟提供高質量金融服務的本源。
通過數字化賦能,諸多傳統金融業的痛點被打通,將不可能變為可能。
對熟悉“三農”業務的銀行信貸經理來說,養殖戶因活體資產無法抵押、無法融資是多年未能解決的“老大難”,成為制約養殖產業規模化標準化發展的瓶頸之一。
為破解這一痛點,興業銀行青島分行在人民銀行青島市中心支行的指導下,創新應用“物聯網+區塊鏈”技術打造生物資產物聯服務平臺,通過為牛定制安裝專屬耳標,結合數字圍欄技術,實現對牛狀態的在線監控、數量的在線盤點及遺失的自動告警,并在區塊鏈平臺進行存證,讓“活體牛”孿生“數字牛”,基于生物資產物聯服務平臺創設特色融資產品“興牛云貸”,實現活體資產融資。
同傳統業務模式相比,該產品通過自動在線盤點、實時查看視頻、異常主動預警等措施,有效實現對活體抵押物的監管,達到“看得住、抵得了”的效果,提升信貸風控管理,解決了鄉村養殖業生物質押資產監管難、貸后勘察成本高、風險管控難的業務痛點。
截至目前,“興牛云貸”在青島地區累計落地規模3200萬元;興業銀行目前還與5家奶源供應牧場養殖基地達成合作意向。
缺少抵押物,融資難、融資貴是普惠業務發展不可逾越的鴻溝,但在大數據大行其道的當下,不需要抵押,只參考企業各類信用大數據的信用貸款占比越來越高。
銀稅互動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青島市稅務局聯合青島銀保監局積極推進銀稅直連合作模式,通過搭建直連平臺、共享交換信息、創新融資產品,實現納稅信用體系和銀行信用體系的有效對接,納稅信用與銀行信貸的聯動互認,使小微企業的納稅信用轉化為融資資本,以信用緩解守信企業的融資壓力。
截至今年上半年,青島市稅務局已經與35家銀行簽署了基于銀稅直連模式的合作協議,其中30家銀行已經實現銀稅直連系統對接。
浙商銀行依托與青島稅務局搭建的“銀稅互動平臺”,在經客戶授權后,線上獲取其在稅務機關的出口退稅數據,企業數據直接進入浙商銀行大數據風控與預警平臺進行自動篩選,由系統模型自動核算,給予出口企業信用方式授信額度。該系統上線后,將原本1戶至少3-4周的授信審批時間壓縮至15分鐘自動完成,大大提升了銀行的授信審批效率,滿足企業“短、頻、急”的時效需求,企業融資服務體驗大大提升。
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市銀稅直連新增金額117.53億元,惠及3.65萬戶中小微企業。
數字化賦能之下,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更加強勁,上半年,青島制造業貸款余額突破3000億元,普惠小微貸款余額突破2000億元。
構建現代金融新生態
金融傳統業務模式因數字化而改變的同時,青島金融業還孜孜以求于構建起現代金融新生態,通過“場景+平臺”深度融合發力,以多種渠道、多種方式擴展金融邊界,實現金融服務快速響應和精準觸達。
今年以來,借助于國家外匯管理局的跨境金融服務平臺,人民銀行青島市中心支行先后推出6個融資類和便利化類應用場景。
青島在全國率先開發境內運費外匯支付便利化應用場景,自3月試點以來,14家試點銀行為1500余家企業辦理運費支付業務6800余筆、金額3.45億美元。
青島在全國首創出口信保保單融資場景,累計通過平臺為企業辦理出口信保保單融資246筆、金額4218萬美元。
今年7月,通過央行清算總中心的電子保理信息交換系統,青島銀行落地全國首筆電子保理業務,為借力數字化發展保理融資、助力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題提供了有益借鑒。
數字化浪潮下,“銀行+”正成為新風尚。
越來越多的銀行機構正通過電子系統,實現醫保、水電繳費、社保甚至是公積金等民生業務的代收付,通過打造“區塊鏈”等金融產品,實現與機構、企業直連,將金融服務系統延伸至企業內部,通過網銀平臺,為消費者提供無接觸金融服務。
建設銀行青島市分行聚焦服務民生,以新金融行動聚力支持青島“智慧城市”建設。協助市政府搭建的“青島市營商環境綜合服務平臺”,作為“城市云腦”的重要組成部分,積極賦能城市高質量發展;上線的企業開辦一體化平臺,實現企業開辦“一表填報、一網辦結”,覆蓋80%以上的市場主體,是全市訪問量最大的行政許可類網辦平臺;與此同時,建設銀行還在全轄網點智慧柜員機上線本地政務辦理事項200多項,涵蓋公積金、社保、醫保及不動產等多個種類,進一步方便了市民生產生活。
今年5月,青島金融機構率先在全省啟動“銀行無紙化開戶服務新模式”,實現電子印章與銀行賬戶服務的高度融合應用,企業開戶不再需要紙質營業執照和實物印章,最大程度精簡紙質材料、減少填表及簽章次數。目前,青島市已有1200余家銀行網點支持電子營業執照開戶核驗,審核效率較以前紙質營業執照提高57%,開戶時長縮短20%。
加速擁抱數字化,為實體經濟振興與高質量發展提供源源的新金融“活水”,現代金融產業的“破局成長”正帶給這座城市更多的驚喜與驚訝。(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傅軍)
關鍵詞:
金融產業
青島現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