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這是一份見證青島工業空間布局演進、優化的榜單。
日前,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在中國縣域工業經濟發展論壇上發布了《中國縣域工業經濟發展報告(2022)》(簡稱《報告》),同時揭曉了2022年“中國工業百強縣”“中國創新百強縣”“中國工業百強區”。
青島收獲頗豐:工業百強區榜單中,山東共有9個區入選,青島占4席,分別是黃島區、城陽區、即墨區和嶗山區,包攬了山東省的前4名;工業百強縣(市)榜單中,山東共有11個縣(市)入圍,青島占2席,分別是膠州市和平度市。
發展縣域經濟是實現統籌城鄉發展、縮小地區差距、實現強縣富民的重要途徑。工業,挺起了縣域經濟的“脊梁”,也是縣域經濟發展的“護城河”。
近年來,在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雙輪驅動下,我國縣域工業取得長足進步,占據了全國工業產值的半壁江山,涌現出一大批工業強縣,為工業平穩運行和高質量發展貢獻了重要力量,也成為工業版圖重塑的關鍵變量。
以工業立市的青島是加力發展縣域工業的踐行者。經過數年的深耕布局,青島工業加速向縣域轉移,并在轉移中調整優化迭代。
透過榜單不難發現,一盤青島工業的“大棋局”正逐漸成型:
曾經的農業大市膠州、平度、萊西,工業蓬勃發展,已經從產業配套的承載地崛起為工業經濟的主陣地,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潛力;從非中心城區邁入中心城區序列的黃島區等,更是青島工業高質量發展的主戰場,在一輪輪產業升級中,積蓄能量、持續進階。
這些區市依托不同的資源稟賦,肩負不同的戰略定位,在青島的工業版圖中各自撐起了一片天地,也為青島發展實體經濟、重塑制造業優勢、建設工業強市打開了新空間。
11月23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直屬單位賽迪研究院賽迪顧問發布先進制造業百強市(2022)研究成果,青島連續兩年位列該榜單第七,青島制造全國第一梯隊的地位進一步鞏固。
01
角色重要,空間潛力大
縣域經濟作為國民經濟的基本單元,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壓艙石”和“推動器”。
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工業穩則經濟穩。
在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雙輪驅動下,縣域和工業的關系日趨緊密。研究認為,當前,縣域是發展工業的重要載體,而工業正在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持續推進我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筑牢制造強國基石,基礎在縣域、潛力在縣域、特色在縣域。
近年來,一大批產業規模大、創新活力強、區域特色濃、營商環境優的工業強縣涌現,成為促進工業平穩運行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
根據《報告》,中國工業百強縣(市)覆蓋了75個縣級市、22個縣和3個旗,GDP合計達到9.9萬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7237億元,工業增加值達4.5萬億元。從整體上看,工業百強縣(市)以全國3.5%的縣級行政區劃數、6.6%的人口以及超過14%的規上從業人員,貢獻了全國近10%的GDP、14%以上的工業增加值和近16%的規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經濟社會貢獻顯著。
一個區域擁有工業強縣數量的多寡、位次的高低,是衡量區域工業競爭力強弱的重要“標尺”。
蘇南一直是縣域經濟的神話。在榜單上,江蘇、浙江依舊雙雄割據,2022年分別入圍23個和25,占據百強縣(市)數量的近半壁江山。《報告》顯示,2022年工業百強縣(市)可分為四級梯隊,第一梯隊的6個縣(市)中,江蘇4個,福建、浙江各1個,依次是昆山市、江陰市、張家港市、晉江市、常熟市和慈溪市。對比2020年、2021年的榜單不難看出,第一梯隊的成員結構已相當穩固,至少三年未變。
山東是北方地區的實力擔當,此次入圍縣(市)數量達到11個:龍口市、膠州市、鄒城市、廣饒縣、榮成市、壽光市、鄒平市、招遠市、平度市、滕州市、諸城市。正如《報告》稱,“江浙百強縣(市)數量領跑,山東大幅復蘇。”
作為山東經濟的領頭羊,青島有兩個縣市入圍,分別是第33位的膠州市、第90位的平度市。
工業百強區榜單,也集中于廣東、江蘇、浙江、福建等東部省份,其中廣東省22個,江蘇省19個。山東共有9區入圍,青島表現不錯,包攬了省內前4名,分別是黃島區(11)、城陽區(35)、即墨區(57)和嶗山區(58)。
總體來說,東部的縣域工業優勢十分明顯。無論是工業百強縣(市)還是工業百強區,東部的占比都在七成左右,延續東多西少、南強北弱的分布格局。
02
后發優勢明顯,市郊工業崛起
隨著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的加速推進,縣域工業乘勢而上已是大勢所趨。
工業一直是青島的立市之本、強市之基,也是新舊動能轉換的主戰場。縱觀近年青島工業的區域布局調整狀況,亦呈現出步伐加快、優勢增強,以及市郊工業迅速崛起的明顯特征。
連續多年入圍全國工業百強縣(市)的膠州與平度,就是青島縣域工業經濟蓬勃發展的典型代表。2021年,膠州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721家,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高達19.5%,比全市8.1%的增速高出11.4個百分點;2021年,平度市第二產業增加值312億元,增長13%,實現了全市平均水平近兩倍的增速。
這背后,既有資源稟賦等先天因素影響,更離不開青島的全局性的戰略謀劃和通盤考慮。
膠州工業的傳統優勢是外向型經濟所帶來的動力。改革開放40年來,膠州開放特色鮮明、外向型經濟和民營經濟發達,搞活了區域經濟,帶動了當地產業轉型升級。
近年來,依托膠東國際機場和上合示范區的戰略機遇,膠州不斷放大開放優勢,產業大項目頻頻落地,千億級臨空產業鏈加速形成,以現代物流、航空工業、高科技制造等為主導產業的多元綜合型空港經濟日漸成型。
上個月,在膠州,總投資808.35億元的34個項目集中簽約,總投資499.39億元的54個項目集中開工,產業涵蓋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等膠州市“3+3+3”重點產業全部領域。這些項目投資強度大、產業層次高,將為膠州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增添新動能。
作為山東省面積最大的縣級市,平度是知名的農業大市。事實上,發展工業,平度也有著良好的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這里的資源總量約占青島市資源總量的70%,礦產種類有30多種。同時,平度地處青島、煙臺、濰坊三大城市的中心,地域廣闊、區位優越,無疑是三大城市工業轉移的最佳承載地之一。
2008年,青島啟動了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老城區企業環保搬遷工作,青鋼、海晶化工、青島堿業、雙桃等知名老工業企業紛紛遷到平度等郊區,帶動青島縣域工業崛起。
平度以承接工業轉移為契機,大力發展園區經濟,加速工業要素的集聚。2021年,平度智能家電、高端化工、食品飲料、高端裝備四大傳統主導產業規模突破640億元,產業集聚度達到75%。
不只是膠州、平度,暫時未上榜的萊西也已成為青島工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承載地。
作為傳統農業大市,萊西近年來確立了“工業立市、產業興市、制造強市”的戰略目標,圍繞新能源汽車、通用航空、石墨新材料、綠色建筑、生物醫藥、新一代信息技術6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端食品飲料產業重點發力,構建起“6+1”產業體系。
今年前三季度,萊西市新簽約投資過億元項目279個,新開工投資過億元項目154個,其中不乏碳一新能源、華人運通總部基地、姜山生物醫藥產業園等工業大項目。
未來,隨著越來越多的產業大項目落地,萊西必將加速向高端制造業強市轉型升級,也有望為青島拿下又一個工業百強縣(市)的席位。
03
打好“特色牌”,下好“一盤棋”
縣城是連接城市與農村的橋梁,而市轄區則主要是城市經濟的空間載體,二者在工業布局、產業關聯、管理模式和要素供給等方面都有所差異。
為振興實體經濟,復興工業,重塑制造業優勢,近幾年,青島精心布局,依據不同區域的資源稟賦、基礎條件、目標定位等,進行全局謀劃、要素資源配置,尤其圍繞24條重點產業鏈,為區域明確分工、錯位發展、協同作戰,全力下好區域工業發展“一盤棋”。
此次,青島共有4個區躋身工業百強區榜單,比去年增加了一個區,說明青島市轄區的工業路子走對了。它們發展勢頭好、速度快、質量高,清晰地勾勒出了新的青島工業版圖。
作為“山東第一區”,黃島區(西海岸新區)是經濟強區,也是工業強區,2021年規上工業總產值突破4000億元,連續多年躋身工業百強區榜單。
這里制造業實力雄厚,發展潛力大,創新活力足。黃島區牢牢抓住海洋和開放的特色和優勢,將其塑造成為區工業經濟最強勁的動能。船舶海工、生物醫藥等海洋產業勢頭猛,全球最大噸位級“海上石油工廠”等高端裝備走向世界;全球最大海洋基因庫、海藻加工基地和國內唯一的國家級海洋藥物中試基地齊聚。
此外,黃島區依托強大的區域綜合實力,搶抓先進制造業風口,全力布局芯屏等新興產業,吸引京東方、青島融合光電、富士康半導體等一批引領性企業落地,為青島打造新的增長引擎。
中國第一輛“和諧號”、第一輛“復興號”從這里駛出,世界首個時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浮交通系統在這里成功試跑……一直以來,城陽區都在制造業上下功夫,不斷加快建設先進制造業集聚區的步伐,堅持工業立區、制造強區,不但培育出了軌道交通裝備這一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更孕育了大批“單打冠軍”“小巨人”“專精特新”,A股上市、準上市企業數量達到15家(境內上市),位居全市第一位。
作為千年商都,即墨區在工業領域也有著自己的“拿手絕活”。一方面,即墨區加快推進紡織服裝等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目前,紡織服裝產業已形成較為完整的紡織服裝產業鏈,擁有規上企業77家,入選2022年度山東省“十強”產業“雁陣形”集群儲備庫;另一方面,即墨區加大力度培育新動能,尤其瞄準汽車制造等新興產業鏈,目前已形成四大整車龍頭帶動,涵蓋底盤系統、汽車電子等千億級產業集群。
去年未進榜單的嶗山區,今年一口氣沖到了榜單第58位,工業發展勢頭迅猛。今年前三季度,嶗山區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6%,列全市第一位。
嶗山區僅占全市3%的陸地面積,發展傳統工業毫無優勢可言。嶗山區選擇用足用好區內多年來積淀的科創優勢,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圍繞做大做強7條重點產業鏈,推進虛擬現實、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及工業互聯網、生物醫藥健康四個千畝級的專業化園區的開發建設,打造高端新興產業集群。目前,嶗山區的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82%,居全省前列、全市第一。
上榜的4區2市,在工業經濟領域各有特色、各有優勢。透過這些區市不難發現,青島的工業版圖已形成錯位競爭、優勢互補的局面。
面向未來,各區市既要明確分工,以一張藍圖繪到底的決心,堅定圍繞各自的定位、優勢、特色,在工業經濟發展中突破進位;也要合作共贏,深化區域合作,結成緊密發展的共同體,讓資源要素得到充分流通、合理配置,共同做大做強青島的工業經濟。
附:《2022年中國工業百強縣(市)》《2022年中國工業百強區》
作者 | 長亭 策劃 | 沈默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