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浙農貨走親民“貼地”路線,中西部農民“手造”成為網紅爆款;上海等城市一如既往“高冷”,河南老鄉靠民俗工藝品收獲意外驚喜。3日,阿里新鄉村研究中心副主任盛振中向記者盤點“五一”全國淘寶村銷售特點。
在盛振中看來,歷年“五一”全國淘寶村的銷售“剪影”,勾勒出中國鄉村電商地圖之變:從點連成片,東中西呈梯度式發展。

資料圖:工作人員按照訂單進行快遞打包工作。
據阿里研究院統計,至2017年,全國年銷售額超千萬元人民幣的淘寶村達2118個。北起河北、南至廣東的沿海六省,包攬了全國近九成的淘寶村,村莊特色產品通常與當地傳統產業集群有高重合度。
從“五一”銷售情況看,浙江農戶繼承“接地氣”路線,義烏數量眾多的貿易集散型淘寶村,干著“買全國、賣全國”“買世界、賣世界”的生意。鄰省江蘇的淘寶村南北“畫風”差異明顯,蘇南紫砂壺,蘇北板材家具、花卉苗木銷量大。福建莆田、晉江制鞋農戶“悶聲發財”,五金、電子元件等產業也通過“觸網”延續著傳統集群優勢。
相較東部沿海六省,中西部淘寶村“小而散”,主營業與地方資源關聯更為緊密。一些過去被規模化生產擠壓的“小而精”“小而美”的地方“手造”工藝品業被重新激活,如湖北省十堰市鄖西縣澗池鄉下營村綠松石手工藝制品、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鶴慶縣草海鎮新華村銀飾等。
南京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副教授羅震東告訴記者,近年來農村電商發展勢頭迅猛。過去幾乎沒有電商涉足中西部農村,如今在此快速成型;過去東部沿海產業基礎較好的農村,如今電商“加密”,村村連片,規模集群,產業帶動效應強。
羅震東觀察到,鄉村電商大體發生著3種“化學變化”,即“無中生有”“依靠現有”“添磚加瓦”。有的農村將挖掘到的“線上”需求轉到“線下”,“拉出”當地不曾有的產業集群;有的農村依靠既有基礎,將本地產業發展成全國“訂單大戶”;有的農村升級本地產業,拓展細分市場,尋求多元商機。
讓羅震東感受最深的是,從事農村電商的創業者,大多是由城市返流農村的青年人。他們一般都在大城市生活過,成為認知視野開闊、受過互聯網熏陶的“新農民”。
盛振中認為,電商深化、改造東中西農村產業結構進程仍在繼續,亦將為未來鄉村經濟振興注入巨大活力。
關鍵詞:
電商
梯度
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