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居整齊劃一,村道煥然一新,設施應有盡有,文明新風勁吹……
說起現在的華容縣鄉村,村民、游客總是用“三賽”來贊譽。何謂“三賽”?環境賽城市,生活賽城市,文明賽城市。當地的農民把這些新變化歸功于“鄉村振興”行動。如今,華容文明鄉村遍地開花,31個村民自治示范點個個出彩,生活在這里人民更幸福。
云想衣裳花想容,“新”風拂檻露華濃。近年來,華容縣在探索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過程中,在組織引領、文化鑄魂、村民自治等方面下大力氣,通過提升鄉村“軟實力”,進而為鄉村振興提供“硬支撐”,激活了鄉村振興“一池春水”。
美麗鄉村更宜居
人在村中走,宛若畫中行。流水映綠樹,遠眺山色黛。道路兩旁,樹木成行,一棟棟小洋房別具一格,舉目皆景。到過華容縣萬庾鎮兔湖垸村的人,誰都會感嘆“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希望的田野上,“美麗”正與“產業”同行,兔湖垸村建設標準化蔬菜基地3000多畝,種植黃精、白芷等名貴中藥材2000多畝,助村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增收。環境好,更宜居,有錢賺,村民的幸福感與日俱增。

美麗鄉村建設是鄉村振興工作的重要抓手,也是一項綜合性工程,兔湖垸村的創新做法是眾多探索中的一個。近年來,華容縣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打造“美麗鄉村”升級版。
每年,華容縣由財政預算美麗鄉村建設資金超3000萬元,整合相關涉農項目資金1億元,專項用于美麗鄉村建設,推進鄉村振興;抓綠化攻堅,新建、改建綠地75.6萬平方米,逐步形成“城鄉綠景、山上綠屏、水岸綠網、道路綠蔭”的森林生態格局。
目前,華容縣共創建萬庾、三封、東山、禹山、注滋口、治河渡等省、市、縣秀美鄉鎮6個;三封寺鎮華一村、蓮花堰村,東山鎮江洲新村,工業園毛家新村等各級新農村示范村29個。
內外兼修更便民
鄉村要振興,離不開“軟支撐”——華容縣內外兼修,把“推動以文化人”和“加強公共服務”當做“現代鄉村”的美麗雙翼,打通鄉村振興的“最后一公里”。
“‘足不出村’就能辦妥殘疾證換證事宜!”日前,華容縣梅田湖鎮村民李大爺坐在家里就等到了由村便民服務中心幫代人員代為辦理的殘疾證。李大爺表示,以前每年換證來回跑幾趟,如今有人全程免費“代辦”。
據了解,華容縣通過啟動公共服務(一門式)全覆蓋工作,使所有鄉鎮基本達到村務、黨務、政務、商務、社會事務“五務合一”的要求。目前,該縣首批116件公共服務事項實現在村鎮辦結,其他900多項事項可在村、鎮兩級“一窗咨詢、一單告知”,實現到縣辦事“最多跑一次”。
為了讓公共服務延伸至基層,該縣巧用“互聯網+”,整合資源建設基層公共服務信息系統,整合華容智慧黨建平臺、“互聯網+政務服務”平臺等建成統一的綜合服務中心,實現各項事務網上查詢、網上申報、網上辦理、網上評價,滿足群眾辦事需要。
該縣還發揮鄉村文明實踐陣地作用,以文明村鎮創建和農村文明家庭、好媳婦好公婆、新時代華容好人等評選表彰為抓手,弘揚文明鄉風、淳樸民風、良好家風。“集體壽宴”“集體送兵送學”“鮮花祭祀”等蔚然成風,現代文明鄉村“氣質”越來越好。
共治共享更美好
華容縣三封寺鎮華一村男女老少,如今大都有一個環保協會會員證。華一村的共建共享“密碼”,就藏在這本證書里。
華一村由原柿樹村、農林村、林場合并而成,開始合村不合心。村支部動員黨員干部齊帶頭,自發組成華一村生態環境保護協會,并立下村規民約,用雙手共建美麗家園。
為了讓村民積極加入協會,華一村生態環境保護協會實施獎勵政策。愛心企業和熱心村民共建環保基金,遵守會員守則的村民,家中有65歲以上老人的,每月給予50元的生活獎勵;不能遵守守則的會員,則被責令整改、教育激勵。
獎勵政策就像一味催化劑,為環保協會帶來了化學反應。如今,入會的村民已達全村總人口的90%。村民自發保護身邊環境的同時,政府的力量也介入進來,以鄉村振興為著力點,提質改造鄉村面貌。
如今,華一村用“小協會”撬動鄉村振興“大突破”,發展自助互助養老、紅白喜事理事會等多個村民自治組織,形成“民事民定、民辦、民管、民評”新風尚,相繼獲得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湖南省美麗鄉村示范村等“金字招牌”。
共治共享,讓生活更美好。華容縣以黨建為引領,做好“法治、自治、德治”結合文章,探索推動鄉村治理完善一個制度(村規民約)、建好“三支隊伍”(村支“兩委”班子隊伍、集體經濟隊伍、群眾自治隊伍)和抓實“六大創建”(無非正常上訪、無治安刑事案件、無公共安全事故、無訴訟、無違法建設、無逾期貸款),成功打造“一三六”鄉村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的“華容樣本”。
鄉村振興,已奏響72萬華容人民同頻共振的“幸福曲”……(徐典波 蔡建業)
關鍵詞:
鄉村振興
蔬菜基地
名貴中藥材
就業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