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鷺飛起、落下,掠過水面濺起一片水花……每天清晨和傍晚,顧青松習慣站在塘邊的小屋前,看這再熟悉不過的風景。
“再過一周,就沒空看白鷺啰。到時,天還沒亮就得把四五百斤青蝦送到凌家塘批發市場。”1月18日,顧青松對記者說,養蝦一年,就等春節前后半個月旺銷帶來的好收成。
顧青松今年58歲,是金壇區直溪鎮汀湘村大伏自然村村民小組長。直溪鎮千畝生態高效青蝦產業園位于汀湘村村北,他在這里養蝦已超過30年。
顧青松說,汀湘村水面多,荒灘也多,青蝦產業園就是不斷開墾灘涂建成的。隨著規模不斷擴大,青蝦產業園先后被認定為市農業產業示范園和省青蝦養殖示范基地,這里所產的“秋碩”牌青蝦被評為市名優農產品。
“養青蝦比養螃蟹風險小,效益比較穩,一般不會虧。”顧青松告訴記者,他養60畝青蝦,分13個塘,主打品種為“太湖二號”。現在雖然還沒開捕,但去年天氣不錯,預計冬蝦平均畝產60-80斤,養得好的塘接近100斤。送到凌家塘批發市場,每斤價格70元左右,正常年份畝凈效益3000元以上。
顧青松多年養蝦的體會是,要細心、勤快。種好水草是關鍵,為青蝦生長營造一個好環境,每天要定時轉幾回塘口,千萬不能讓青蝦缺氧、生病。為此,他的塘口都用上了納米增氧設施,塘中的水草現在還是碧綠的。“只有這樣,才能做到萬無一失。”
計榮才的塘口在青蝦產業園西北角,面積95畝,有大小16個塘。他今年也是58歲,不同的是,他的老家在浙江省湖州市,15年前經老鄉介紹來到汀湘村養殖青蝦。
“這里的水質比我們老家好,青蝦產量也高得多。”計榮才說,每年7月10日前后投放蝦苗,春節前一周開始捕撈上市,賣到大年初七、初八就基本結束了。一年收成,半月見效,真急不來。雖然春蝦畝產也有二三十斤,但正好抵消養殖成本。去年一年,光蝦料就進了20噸,貨款近15萬元。

計榮才告訴記者,養青蝦也講季節。平時,他和七八名在直溪一帶從事水產養殖的老鄉輪流作東,聚在一起交流養殖技術和市場行情,倒也不覺得離家在外孤單。過年前后半個月,因為忙著捕撈、銷售,更顧不上回老家了。“在外多年,早就習慣了。”他笑著說。
“結合灘涂開發和水環境整治,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產業,我們走出了一條鄉村振興之路。”汀湘村黨總支書記湯軍強說,該村將精心打造青蝦養殖、包裝、交易為一體的觀景水域鄉村旅游點,推進一二三產融合,加快村級增收和村民致富步伐。(趙鶴茂 湯鵬程 湯漢華)
關鍵詞:
灘涂開發
水環境整治
因地制宜
特色農業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