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記者2月13日獲悉,大連市以智庫創建和發揮作用為抓手,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推動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勞模工匠創新智庫創建一年來,完成項目攻關354個,破解技術難題268個,取得技術成果297個,獲得實用新型專利156個、發明專利46個,累計培訓13.2萬人次,創效和節約價值共計7.3億元。
圍繞推進產學研用一體化,大連市總工會吸納聚集各行各業的勞模工匠和高技能人才210余人,涵蓋車工、鉗工、焊工、數控、工藝設計等30余個專業技能類別。著眼于發揮智庫的技術智力樞紐優勢,大連瞄準市場及企業需求,開展跨區域、跨規模、跨行業、跨企業、跨工種、跨所有制的名師帶高徒、送技能進企業、技術課題攻關等活動,建立企業和學校雙向互進互助機制,并率先嘗試將智庫成員毛正石、臧蘭蘭、肖永國、張博的研發項目確定為產學研用一體化項目進行示范推動,給予辦公場所和經費支持。其中,毛正石的“大國工匠數字化傳承”項目在鑄造業溫度及氧化程度測量方面實現國內首創,可使鑄造勞動生產率提高30%,綜合能耗降低30%,年創造價值350萬元。肖永國自主研發的“機電設備故障診斷及預測維修技術”項目,每年可節約檢修經費5億元。
一年多來,智庫核心成員走進車間班組、生產一線進行業務培訓和技術指導,集中攻堅從基層勞模(職工)創新工作室征集的重大技術攻關課題45個。組織勞模工匠大講堂、線上課堂,為5648名職工和學生進行了90場培訓指導,師徒結對800余對。
(遼寧日報記者 呂麗)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