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龍河保護區內的黑鸛。圖片由凌源市委宣傳部提供
百合暖室內的花農
【資料圖】
中國百合博覽園
皮影戲演出
盆花種植專業技術培訓現場
核心提示
日前,凌源市獲批國家鄉村振興示范縣。翻開高質量發展的“凌源答卷”,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一個個生動場面匯成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壯闊畫卷。
這份答卷有力度。
全市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建立了上下貫通、縱橫聯動的領導機制,明確各司其職、合力推進的責任體系,全體黨員干部持續發力、久久為功、善作善成。
這份答卷有厚度。
農村土地確權國家級先進縣;國家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國家數字鄉村試點縣;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一個個農業農村領域“金字招牌”熠熠生輝。
這份答卷有溫度。
2022年,凌源市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19元。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實現了城鄉居民全覆蓋,公共服務資源向農村不斷延伸拓展,優質醫療資源不斷下沉。
“三農”新篇落筆勁,千里沃野倉廩實。
走進“京郊漫城·北國凌源”,讓我們來感受田疇更綠、村莊更美,田園牧歌的詩意;感受產業興旺、民風淳樸,鄉親之間的歡聲笑語;感受筑強堡壘、凝心聚力,信念與榮光的熾烈……
從產業興旺到倉實民富
清晨,東城街道房申村以自己的打開方式開始了新的一天。
村民莊英奎在大棚里忙著給鮮花切割、打捆、包裝,百合含苞待放,他臉上掛滿笑容,現在市場價格不錯,一個棚一茬能賣4萬多元,一年兩茬的收入達到10萬元左右。
房申村是凌源花卉產業的發源地之一,目前全村花卉種植面積1400畝,有400多戶、近千人從事花卉種植及銷售,花卉總產值近億元,年人均收入3萬元,村集體年收入18.5萬元。這個默默無名的小山村,因這“一朵花”成為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
放眼整個凌源市,圍繞糧畜菜花果五大主導產業,推動“一村一品、一鎮一業”、高標準農田、黑土地保護等重大項目整合投入,以建設萬頃良田、生態牧場、綠色菜園、美麗花園、健康果園為重點,全市累計建成百個高標準規模化的產業基地。
坐擁豐富的資源優勢和產業優勢,要想拓寬產業振興大通道,怎么辦?
凌源市圍繞持續推進全市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發揮園區政策集成、要素集聚、企業集中、功能集合的優勢,著力推動“一區、十園”建設,以凌源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為引領、以農產品加工園區為帶動、以青椒、黃瓜、肉雞、食用菌等優勢品種為主導的十大特色產業園建設,有力推動優勢特色全產業鏈發展。通過招商引資累計實施33個農產品加工重點項目,構建了以糧油、果蔬、肉制品為主的三大精深加工產業鏈條,目前入駐園區的農產品加工企業有77家。
如今,凌源是東北地區最大的設施蔬菜生產基地、京津冀都市圈“菜籃子”產品穩定供應保障基地,國內最大的球根類花卉種球繁育及鮮切花生產基地,建成了省內規模最大花卉種球種苗研繁中心、全國唯一的花卉種球檢測中心,發展成為“中國百合第一縣”。創建4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和6個區域公共品牌,建成4個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和7個省級特色農業鄉鎮。同時,園區帶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壯大,全市農業專業合作社與家庭農場分別達到1419個和185個,農戶入社率達到50%以上。
倉廩實,豐年樂,歲熙熙。充滿希望的田野,就應該是這種幸福的模樣。
從美麗鄉村到生態宜居
冰雪消融,碧波蕩漾。黑鸛在青龍河上覓食棲息,這種候鳥已經連續四年在此越冬。
這美麗的精靈為今天的生態凌源代言。
在莽莽燕山山脈東段,蜿蜒的青龍河從中穿過。遼寧青龍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凌源青龍河省級自然保護區就坐落于此。自建立保護區以來,凌源市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青龍河流域的生態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
清風徐徐,水鳥翩翩,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鄉村振興最生動的畫卷。
刀爾登鎮的鄉村旅游紅紅火火,游人在這里盡享生態之美。該鎮依托青龍河自然風光,全力打造以觀光、漂流、采摘、垂釣、民宿為主的休閑觀光采摘農業休閑旅游項目,廣大村民不僅住在景區,還在家門口吃起“旅游飯”。
用環境美換來生活美。“原來讓人頭疼的是村委會門前的排水溝,村民們垃圾隨意倒,現在好了,家家都配有垃圾桶,水溝周圍建起廣場、搭起涼亭、栽滿鮮花,成了村民們業余活動的場所,也是騎行驢友駐足休息的必停之地。”瓦房店鎮興隆溝村書記李濟崗說。
近年來,凌源市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作為鄉村振興的重點任務,加快補齊“三農”領域突出短板。以“五治三化兩提升”為重點,全面打響“治理違建、治理污水、治理不衛生廁所、治理垃圾、治理面源污染”五個殲滅戰,全力推進“硬化、綠化、亮化”三化建設,實現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常態化、精細化、全域化。
“環境整治真是好,硬化道路組組通,裝上路燈處處亮,改水改廁環境美,鄉村生活真舒心”,興隆溝村村民宋繼志編的順口溜道出了鄉親們滿滿的幸福感。
人居環境“細梳妝”,美麗鄉村入畫來。
凌源市以省、市級的美麗鄉村示范村和美麗庭院示范戶創建為抓手,在全市打造了一批美麗鄉村升級版。目前,已創建了30個省級美麗示范村、10個朝陽市級美麗示范村,累計評選出美麗庭院與文明家庭千戶以上。鄉村特色民宿、農村電商、鄉村旅游、森林康養、運動休閑等新產業新業態快速發展,有4個自然村獲批國家級傳統村落,7個鄉鎮12個村分別榮獲“省級特色旅游鄉鎮”“省級鄉村旅游示范村”等稱號。
村中景,景融村,畫中人。
建設美麗鄉村,風景這邊獨好。
從文化浸潤到鄉風文明
文化之于城市,是根、是魂、是軟實力。
歷數家珍:皮影、高蹺、鼓樂、剪紙,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和諸多歷史古跡、文物遺存,數不勝數。更多的優秀文藝作品不斷產生,微電影《火苗兒》,獲得第七屆亞洲微電影藝術節最佳作品獎。以“現代花木蘭”郭俊卿為原型的大型評劇《烽火映山紅》,獲遼寧省第十六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大型凌源影調戲《百合芬芳》展演不斷……
深厚的文化底蘊影響著一代又一代凌源人。
小城子鎮喬營子村的農民藝術團成立兩年多,他們忙時種地,閑時排演,吹拉彈唱、相聲小品“三句半”都是自編自導自演。孝順公婆、道德法律、先進事跡,一切生動實踐都被藝術化地搬演,個個是精品,出出入人心,只要聽說有演出,十里八村群眾都趕來觀看。
喬營子村悄悄地發生著變化,打牌的、吵架的都不見了,尊老愛幼、鄰里和睦、勤勞肯干、互相幫助,文明之風盛行。用村書記楊學金的話說:“戲里戲外一個理,說不定戲看完了,人就變好了。”
讓文化的種子在鄉村大地生根發芽。
近年來,凌源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全面建立并不斷完善,全市27個鄉鎮(街)綜合文化站均已投入使用,248個行政村文化四室建設完成(電子閱覽室、體育健身室、文化活動室、農家書屋)。市文化館、圖書館分別在8個鄉鎮成立了分館,有效充實農村文化生活。文化部門每年開展送文藝下基層活動200余場,都是體現時代主題、群眾喜聞樂見的節目,活躍了群眾文化生活。
凌源市公安局三家派出所推出“數智鄉村、平安守望”社會治理模式,讓居民生活更踏實。
鄉村治理好不好,百姓最有發言權。鄉風文明是保障,移風易俗是關鍵。凌源市進一步提高鄉村治理能力,推動“智慧凌源·全域網格”加快建設,“三有一保”治理模式(有力量、有場所、有機制、有保障)全面推廣,促進鄉村治理向精細化發展。通過移風易俗、家風家訓、文化墻等多種宣傳教育形式,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建立健全村規民約,廣泛開展星級文明示范戶評比、環境衛生紅黑榜、道德積分兌換、美麗庭院評選等活動,有力提振了廣大群眾的精氣神。
品文化,提精神,換新顏。
文明鄉風吹拂著大地滋潤著人心。
從“引育留用”到人才聚集
在凌源,越來越多的種植、養殖技術能手脫穎而出,講堂里經常傳出學習的聲音,有些村民轉型成農家樂老板、鄉土創客、電商從業者。若追尋其中門道就能發現,人才是一把“金鑰匙”。
凌源市設立農業科技專項扶持資金,加強與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農業大學、沈陽農業大學、遼寧省農科院等農業科研院校,遼寧省科技特派團以及農業科技企業等合作,探索推廣“科技研發+孵化企業+成果轉化”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方式、“科研院校+龍頭企業+應用場景”的科技成果項目化運營機制。目前,已先后與19所大學院所建立合作關系,簽訂校地校企合作協議36個。
筑巢引鳳引才聚才,厚植沃土儲才育才。
凌源市重點圍繞人才“引、育、留、用”,推動“全職引才”向“租賃共享”轉變。先后印發了《人才服務全面振興三年行動計劃》《吸引和留住高層次人才暫行辦法》《人才服務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才聚凌源計劃”政策措施(試行)》等文件,從落戶簽證、購房貸款、工商登記、醫療保健、社會保險、子女入學、配偶安置等方面給予支持。實施高層次人才“聚賢計劃”,大學畢業生“鳳棲計劃”、創新平臺“添翼計劃”,探索推廣“基層農技人才+域外大學院所+企業”產學研合作模式,柔性引進高層次農業科技人才145人,實現年吸引1000名以上高校畢業生來凌回凌就業創業。
“現在只要打開手機,大棚里農情監測、作物長勢等信息便可呈現在眼前,種菜越來越輕松!”三家子鄉歪脖子村村民張艷華發出感慨,她受益于該村成立的智慧農業技能培訓班。
培養“土專家”“田秀才”,打造“帶不走”的人才隊伍。凌源市實施“農民科學素質提升”工程,大力培育培養鄉村人才,采取舉辦培訓班、現場指導、域外學習等方式,累計培育高素質農民3266人,農民職業經理人305人;培訓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人才457人次、農村實用人才與農民技術員共5748人次。
引得來,留得住,育得出,帶不走。一花引得百花開,百花捧出盛景來。
從夯實基礎到筑強堡壘
房屋裝飾一新,院落干凈整潔,服務設施齊全,前來辦事或參加活動的黨員群眾喜笑顏開……
這是遍布凌源市新改擴建村級活動場所給人的直觀印象。2022年,凌源市按照“頂層布局、集中力量、提檔升級”的高標準建設思路,堅持統一標準、統一圖紙、統一規范、統一招標監理,完成新建村委會辦公場所16個、修繕78個、標準化改造147個,在建、管、用三個環節下功夫,夯實了基層組織建設的陣地基礎。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
一組數據,或可觀察發展理念的深刻嬗變:凌源市建立26個市鄉書記鄉村振興聯系點、25個副縣級領導干部鄉村振興聯系點、選派25名鄉村振興重點村指導員,重新調整243家幫扶單位,推動295名選派干部駐村、324名鄉鎮街領導干部包村聯戶,引進項目49個,發展合作社133個,落實資金1.98億元,幫助協調解決問題278個。
農村要發展,農民要致富,關鍵看支部。
在鄉村振興一線,凌源市廣大農村基層黨組織充分發揮戰斗堡壘作用,宣傳黨的主張、貫徹黨的決定、領導基層治理、團結動員群眾、推動改革發展,凝聚起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強大力量。“每天群里曬、定期打擂臺”,組織委員組織工作風采展示、“村書記——我和我的村”視頻展播等,一系列活動推動了基層黨建各項工作見效果。同時,常態化開展“黨建惠民專項行動”,切實解決一批與群眾密切相關的“關鍵小事”。
如何以黨建品牌為依托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
凌源市推行“一村一策”制訂產業發展計劃,243個村以“村社合一”黨建品牌為依托,實施“黨組織+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模式發展集體經濟項目,形成了“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發展格局,集體經濟收入10萬元以上村占比達80.7%。近年來,累計爭取省壯大集體經濟獎補資金8730萬元,推動123個項目村產業發展實現由無到有、由小變大、由大做強。
春的交響,激蕩大地。凌源市鄉村振興的精彩作答,寫在物阜民豐、萬家燈火中。
腳下,是欣欣向榮的土地。前方,是山水迢迢的征途。大道如砥,振興突破,闊步前行。
(遼寧日報 李紅霞)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