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月,株洲利好消息不斷:
全球首套驅動55立方超大型電鏟提升機永磁直驅電機,在中車株洲電機有限公司旗下湖南中車尚驅電氣公司下線;

中車智軌代表中國高端制造首次“出海”,落地馬來西亞;
中國企業自主研發的首列膠輪地鐵列車,在中車株洲電力機車有限公司亮相;
中車時代電氣具備自主知識產權的鋼軌打磨車,成功為“世界高海拔第一長隧”青藏線新關角隧道完成建線以來首次打磨作業,創下國內超長高原隧道打磨先例……
今年以來,面對嚴峻復雜的宏觀形勢和疫情多發沖擊,全市上下與時間賽跑,和困難較量,以從容冷靜的定力,勇毅篤行的堅定,展示了株洲工業經濟的堅強韌性,交出了一份工業經濟有“勢”又有“質”的有力答卷。
規模工業增速延續全省第二
一季度產值同比增長220%,7月第二條涂裝生產線投產,年底產值有望突破8000萬元……聚焦汽車、工程機械等行業涂裝工藝,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湖南興天宏實業有限公司加速奔跑,今年“入群”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前后僅用時2年。
穩住工業經濟“壓艙石”,讓實體企業在奮力前行中“唱”出齊頭并進的更美和弦。今年來,我市全方位多領域開展“市場主體培育年”活動,制定規工企業培育、專精特新企業培育、優質企業裂變方案,實施裂變、新苗、尖峰、立柱培育計劃,支持企業做大做強、做精做優。
寧嘉機電、華駿科技、美特瑞新材料……上半年,全市35家企業跨過規模工業企業門檻,80家企業晉級省級小巨人。一批優質企業拔節生長,裂變出市場主體50家。此外,獲評國家重點小巨人9家,總數達到25家,全國排名第17。
市場活,則勢頭足。1月至6月,全市規模工業增加值以8.8%的增速,延續了全省第二的排名。規上制造業增加值增長9.3%,29個制造門類中有25個實現增長,增長面為86%。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35.4%,同比提高1.4個百分點。
鏈群建設也頗具看點。1月至6月,全市電子信息、汽車、服飾、先進硬質材料、生物醫藥產業分別增長18.7%、17.0%、9.7%、9.7%、8.1%。
干部入企就近解難紓困
7月11日,株洲聯誠集團高端軌道交通裝備配套產業智能化轉型升級項目(二期)開工。
就在今年2月,聯誠集團負責人在株洲首場“政企早餐會”上,提出了基本建設項目竣工聯合驗收、土地收儲、國家級項目申報等6個困擾企業發展的問題。會后,相關部門立即行動。不到1個月的時間,6個問題逐步得到解決。
建立全域覆蓋、線上線下的服務體系,株洲從高位推動,以市委書記、市長常態化參加的最高規格“政企早餐會”,讓企業家“提需求”“定菜單”,黨委政府對照問題解難題、搞服務。
以“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的態度,緊盯解決企業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我市先后啟動優秀年輕干部掛職大練兵行動、千名干部聯千企“送政策、解難題、優服務”行動,送干部入企,就近服務企業。
讓聲音傳達更清晰,讓聯企服務更有力。
暢通“兩線三會一鏈一群一平臺一聯企”6大訴求反饋渠道,建立企業“辦事不求人”機制,通過“一單四制”方式收集、交辦企業“急難愁盼”問題。制作“干部說政策”小視頻,發放惠企政策“口袋書”,舉辦“國企帶民企、大手拉小手”等活動。
截至目前,我市已推動市直部門、縣市區(園區)、各鏈辦2822名聯企干部下沉至9547家企業,答復企業各類咨詢3.1萬個,收集問題2136個,解決問題1648個,一次性辦結率達77%。
改革加速邁向“五好園區”
今年6月,株洲經開區將代管的云田鎮、龍頭鋪街道、學林街道整體移交石峰區,并移交首批民政、應急管理等11項社會事務管理職能。這標志著,株洲以建設“五好園區”為目標,推進園區社會管理職能剝離,兩區相融邁出實質性、突破性的重要一步。
社會管理職能剝離移交以后,株洲經開區將回歸主責主業,作為經濟“主戰場”,更好地履行經濟管理、投資服務和優化營商環境等職能,充分發揮各項優勢,加快創建國家級經開區。
構建更加精簡高效的園區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今年來,我市大力推進園區改革,制定《關于深化園區體制機制改革推動“五好”園區創建的實施意見》等政策,明確13條產業鏈主承載園區,完善“幫代辦”服務機制,推動“鏈園”融合發展。
園區畝均效益評價全面鋪開。全市開展“三類用地”清理,上半年處置批而未供、閑置、低效用地115宗6026畝,竣工標廠79萬平方米。
1月至6月,全市園區新引進、新開工、新竣工5000萬元以上產業項目分別為93個、69個、62個,分別為年度任務的64%、51%、54%,均實現“雙過半”。在全國先進制造業百強園區排名中,株洲高新區排在第84位,較2021年前進12位。(高曉燕)
關鍵詞:
工業經濟壓艙石
規模工業增加值
五好園區創建
全國先進制造業百強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