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標志是農產品的“金字招牌”,在推進產業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發展,持續增加農民收入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近年來,宿遷市把發展地理標志農產品作為農業品牌創建的重要抓手,地理標志農產品已經成為我市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的有力舉措。即日起,宿遷日報推出《培育地理標志 助推鄉村振興》專欄,敬請關注。
在宿豫區大興鎮(原丁嘴鎮、大興鎮合并而來),家家戶戶的門前屋后大都種著數十株花莖約大半人高、葉片細長發散的植物,每幾戶人家便有一間小屋內搭出土灶,把一筐筐形似金針的蔬菜蒸熟晾干。
“這就是金針菜,也就是俗稱的黃花菜,自每年6月下旬開始采摘,冷凍保鮮、蒸煮晾曬,加工銷售‘熱’得很,一點也沒‘涼’。”大興鎮二級主任科員倪陸軍打趣說。
丁嘴金針菜種植歷史悠久。史料記載,明朝萬歷年間,丁嘴金針菜就已開始在當地種植,一直延續至今。在地方農業部門的挖掘與培育下,這一傳統作物獲評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金獎,入選地標農產品與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成為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
色黃肉厚,源于“老天爺的恩賜”
古時丁嘴地勢低洼,常遭水災,相傳名醫華佗曾在此用針灸為民治病,教人栽種萱草花使用,防病強身。萱草花很像華佗用的金針,人們為感激和紀念華佗,就把栽培的萱草花叫作“金針菜”。到現在,宿遷人還習慣稱其為“金針菜”,簡稱“金菜”,一代代種植至今,成為了宿遷的特色農產品。
金針菜除了有藥用價值,還是一種深受食客喜愛的蔬菜。“金針菜的吃法分兩種:鮮菜涼拌,勁脆爽口;干菜燉肉,吸足湯汁后味足又有嚼勁。”倪陸軍說,當地的新鮮金針菜每年應季供應飯店,干菜則批發或貼上當地特有品牌“丁嘴金菜”送進電商、超市,售價高時接近百元每公斤。
黃花菜遍地生長,全國有四大主要產區,丁嘴金針菜為何能夠“艷冠群芳”?在倪陸軍看來,品種是丁嘴金針菜的一大優勢。“丁嘴金針菜的花蕾頂端有2厘米呈紫褐色,因此得名‘大烏嘴’,這個品種的金針菜,花大、條長、肉厚、色黃,品、色、味、形俱佳。”
早年間,有多地到宿遷引進“大烏嘴”種苗,但離開了宿遷獨特的自然生態環境,其品質往往難與“丁嘴金菜”媲美。
“當地人會在已種植四五年的田中,選擇生長健壯、葉色正常、長勢好,并具有‘大烏嘴’品種典型性狀的老金針菜整穴挖起,建立良繁田。今年,我們將以承擔農業農村部地標保護工程為契機,依托省農科院宿遷農科所,建立‘大烏嘴’金針菜‘三圃’(株行圃、株系圃、原種圃),提純復壯,確保‘大烏嘴’品質的純正。”倪陸軍說。
犧牲規模,也要恪守“老祖宗的傳承”
“大烏嘴”金針菜屬多年生植物,一次栽植可連續采收6年到8年。中晚熟型在5月底抽薹,6月20日前后開始采摘。栽植后第3年進入盛產期,每年能摘一輪,盛產期總共有4年。
倪陸軍介紹,目前,丁嘴金針菜種植核心區的種植面積已達8000畝,進入盛產期的有2000畝,每年可產鮮菜400萬斤,晾曬成干菜約80萬斤,當季可全部銷售完。按照批發價35元每斤來算,丁嘴金針菜年產值近3000萬元。雖然在大興鎮及周邊仍有大片土地可供種植,但為了保障丁嘴金針菜的品質,當地并沒有片面地擴大種植規模。
“金針菜種植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從栽種、除草、施肥、采摘,再到之后的蒸煮、晾曬,全部需要手工完成,機械化種植難以替代。”倪陸軍介紹,丁嘴金針菜成株出薹10個左右,每薹有花蕾25至35個,花蕾成熟度不一,需要人工逐行采收,因此時間把握非常嚴格。
采摘后的蒸煮、晾曬環節,更加離不開人工。蒸煮時,經驗豐富的農民通過肉眼觀察與手指輕捏,就能精準把握金針菜的熟度,知道何時該進入下一個環節;蒸煮時,只選秸稈、稻草等“軟草”來生火,確保火力適中,不影響菜的口感;晾曬殺青時,將金針菜鋪陳在高粱秸稈編制的簾子或竹簾子之上,確保通風,這樣成菜的色澤才會更加均勻、賣相更好。
“晾曬完成后,再根據金針菜的條形大小、顏色等分揀分級,打包出售。這些既是老祖宗的傳承,也是‘丁嘴金菜’打響品牌的核心。我們寧愿規模暫時不上去,也要確保品質始終如一。”倪陸軍說。
開發旅游,拉長金針菜產業鏈
“鄉村振興,產業先行。只有讓金針菜種植真正變成了富民的產業,才能吸引更多青壯年返鄉就業。”宿豫區農業農村局二級主任科員閔存真說。
金針菜每畝能為農民帶來近萬元的純收入。宿豫區農業農村局與大興鎮政府計劃成立合作聯社,統籌人力,規范種植與生產過程,提高金針菜種植效率;同時,持續做好“丁嘴金菜”品牌建設,推出每包僅重一兩的精致化單品,打入更加高端的市場,進一步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提升農民畝產收益。
“農業要想走得好、回報高,‘接二連三’很重要。金針菜除了食用價值外,歷史文化深厚,開花后美不勝收,這一資源稟賦我們同樣要利用好。”閔存真介紹,當地政府正以河流、農田等優質自然環境資源為基礎,開發特色鮮明的金針菜種植產業及生態旅游產品,推動農家樂、度假山莊等發展。
目前,“丁嘴金菜”文化展館已建設完畢,館內詳細介紹了丁嘴金針菜種植制作的全過程,打造了多個展現丁嘴金針菜歷史文化的微景觀,是游客了解丁嘴金針菜“前世今生”的好去處。(程鳳科)
關鍵詞:
規模
品牌
產業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