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清晨,新化縣楓林街道大水坪易地扶貧安置點,一群婦女挎著小包,下樓走進工廠,開啟一天的“上班時間”。“樓上過日子,樓下賺票子”成為新化農村新風景。
作為全省易地扶貧搬遷人數最多、建設工程量最大的縣之一,新化累計建成搬遷安置點118個、安置房533棟,搬遷群眾集中安置率達98%。圍繞“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目標,該縣不斷完善后續幫扶機制,通過培育產業、就近就業以及公益幫扶、社區化管理等,讓搬遷群眾安居樂業。
新化在易地扶貧安置點建設布局上超前謀劃,從規劃選址、施工設計、建設風貌等6個方面統一推進,讓集中安置點靠近旅游景區、鄉鎮或行政村中心區域、縣鄉產業園區,便于就近就業。創新推出“1+3+X”模式,即在集中安置點房屋一層建門面,由搬遷戶自主經營或出租,上面3層為住宅,并依托當地優勢發展多種配套產業,增加搬遷群眾收入。目前,全縣各安置點共建門面11萬余平方米,引進扶貧車間145個,吸納就業4000余人。
結合全縣農業產業扶貧(振興)三年行動計劃,新化引導搬遷群眾依托現有資源,發展茶葉、中藥材、油茶林、特色水果、高寒蔬菜等,搬遷戶以土地入股、小額信貸入股、勞動務工等形式參與產業開發。全縣已有160余家合作社與搬遷戶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受益群眾達1萬余人。

新化各鄉鎮(街道)也充分發揮當地優勢,發展特色產業。爐觀、水車、奉家、維山等鄉鎮依托景區,將搬遷安置點建成旅游服務集散地;西河、瑯塘、田坪等鄉鎮,依托高速公路及其連接線,幫助搬遷安置點建成集物流、商貿、加工等于一體的新型城鎮綜合體。(周俊)
關鍵詞:
幫扶機制
培育產業
特色產業
安居樂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