涇縣迷彩苗木種植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徐韜,是涇縣茂林鎮銅山村人,2007年9月參軍入伍,義務服役兩年后退伍回鄉。徐韜始終秉持著中國軍人不怕吃苦、任勞任怨的精神,2010年初開始在鄉創業,同時立足當地實際,在增收致富的道路上,帶頭發展南天竹苗圃種植,帶領周圍群眾致富。一步一個腳印,從最初一人幾畝發展到現在五十人七百余畝的苗木種植專業合作社。
銅山村位于安徽省南部,氣候溫和多雨,溪流眾多,優越的地理環境,使之成為園林植被的天堂。2010年初春,料峭的春風還在大山里徘徊時,銅山村的村民便開始了他們一年的忙碌。作為農民的兒子,退伍回鄉、立足農村、發展農業的想法在徐韜心中根植,徐韜聯合浙江商人在銅山村開始嘗試種植苗木,起初流轉了十余畝土地種植南天竹,發展態勢較好,便繼續流轉土地,擴大種植規模。

隨著苗圃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勞動力的需求也隨之增加。苗圃面向當地村民招工,并且積極鼓勵貧困戶加入苗圃勞作,帶動了當地村民的就業。現在合作社每年銷售額超百萬,能夠帶動周圍50多戶農民每年增加收入3000元,并且制定了優秀員工獎勵制度,大大提升了農民工作的積極性。
除此之外,苗木種植需要大量的有機肥料、農業化肥、育苗木屑和農業藥劑等。合作社向周邊的家禽養殖場、木材加工廠和農業化肥供應店大量采購物資,為周邊數十家相關企業增加了營業收入,帶動了周邊相關產業的經濟發展。
經過兩年時間的打拼和磨練,徐韜深知創業不能跟風。深思熟慮之后,2012年徐韜正式成立“涇縣迷彩苗木種植專業合作社”,迷彩既是對軍隊生活的追憶也是對于苗木生長的期許。合作社成立后,他感到自己身上的擔子更重了。單一品種的種植已經無法滿足合作社的經營需求,他不斷學習苗木種植養護知識,與合作社社員共同努力,完成了合作社的轉型升級。種植苗木從最初單一的南天竹種植發展到如今的多品種、多類別苗木種植,澆灌方式從傳統的人工澆灌到如今的機械噴灌,曾經對苗木種植一竅不通的他也成為了當地有名的種植能手。
當初,面對資金不足、經驗欠缺、技術瓶頸等一系列問題,徐韜也曾猶豫過,是越挫越勇、迎難而上的軍人精神鼓舞著他前進。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他深知,合作社是每一位社員共同奮斗建設起來的,他必須要帶領大家挺過去。優質苗生產是合作社一直追求的目標。作為合作社的帶頭人,多年來徐韜每天與工人一起勞作,帶領當地農戶起早貪黑忙碌在苗圃里,拔草、施肥、打藥、出貨、下貨,全身心投入在苗圃的生產經營上。苗木如同孩子一般嬌貴既怕旱又怕澇,既怕熱又怕凍。夏天鋪紗澆水,冬天蓋膜培土,春秋兩季育苗出苗,春華秋實,或許這就是中國農民亙古不變的期望。苗圃的風吹日曬讓今年35歲的徐韜被曬的黝黑,一雙手也已變形和皸裂。但他始終堅信只要付出,總會有回報的。
為了學習先進苗木種植技術、深入了解市場行情、打開苗木銷路,徐韜常常到江浙等地觀摩學習,與相關專業人員誠懇交流經驗并將經驗成果分享給村民。合作社的中心工作就是做好服務,包括整合、培訓、管理、監督、加工等。運用現代育苗技術通過傳統加現代的模式,確保苗木質量,使得苗木能夠滿足多層次的需求。對工人進行培訓學習,保證苗木的銷售優勢,確保苗木生產經營的可持續發展。
銅山地區自然礦產資源豐富,長期的放射性元素污染導致銅山農田金屬含量超標,100余畝農田不適合糧食生產。在政府惠民政策的幫扶下,合作社租用了金屬含量超標的土地,幫助解決了農民土地待耕問題,鼓勵周圍居民加入苗圃,幫助周圍村民解決就業問題。面對這樣一塊金屬含量超標的農田,一開始栽種的小苗木存活率低,后來經過一系列試驗,才逐漸克服這一難題。苗木種植不僅能夠解決土地待耕和周邊村民就業,也能夠降低土壤中重金屬含量、改善生態環境、調整農業產業結構。
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長遠目標之一,苗木種植產業有著長遠的市場前景與發展前景。此外,隨著中國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對于苗木的追求也不再拘泥于傳統的園林苗木,苗木產業的發展有著遠大的前景。目前,迷彩苗木種植專業合作社已經建設完成750余畝,預計建設面積突破1000畝。苗圃種植主要以色塊地被與草本勞動密集型產業帶動大喬木的養護資金,近五年區內產品收入主要靠地被和草本,年收入300-400萬,除去養護大氣成本,年盈利100-200萬。五年后大喬出圃收入基本翻1-2倍。合作社既要鞏固原有市場,又要加快合作種植基地的建設。推動產業升級、帶動就業的同時發展鄉村產業,守護住銅山的這片綠水青山。(胡鍇)
關鍵詞:
產業升級
鄉村產業
帶動就業
綠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