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醴陵市興隆農業機械合作社種植基地,2300畝農田里一株株水稻迎風搖曳,散發出陣陣清香。

去年,該合作社應用機械側深施肥,每畝節省肥料用量5.2公斤。“就是在水稻播種或機插的同時深施緩釋肥,并且施在稻種或秧苗的旁邊。”其負責人介紹,機械施撒得更均勻,由面施改為深施,還能減少肥料流失,產量不減,一年還節約成本4萬多元。
這是醴陵市開展化肥減量增效行動的縮影。該市按照“精準施肥、調整施肥結構、改進施肥方式、有機肥部分替代化肥”的技術路徑,促進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統計顯示,去年該市較2020年減少化肥用量586噸,減幅2.76%,糧食畝均單產473.71公斤,同比增長1.51%。
14個示范片化肥減量8.1%,作物畝均增產34.2公斤
在該市明月鎮綠色種養循環堆肥場,數百噸雞糞堆積在一起,上方大型輪盤式翻堆機來回翻動。“添加發酵粉,溫度達到60度,堆漚一周后就變成有機肥,直接撒到田里。”該堆肥場負責人謝新啟說。
將養殖場的糞污集中堆貯,利用微生物菌劑將其自然分解轉化為有機肥再還田,走“糞污”變“糞肥”的綠色種養循環新路子。去年開始,該市在東富鎮、李畋鎮等12個鎮推廣10萬畝糞肥還田技術,并綜合考慮土壤類型、耕作制度等因素,在有代表性的地塊上布設了20個效果監測點,每個監測點分別設置常規施肥與綠色種養循環技術模式,持續監測。測產結果顯示,糞肥還田實施區油菜平均畝產120.3公斤,較習慣施肥區畝平增產13.2公斤,其中最高畝產達128公斤。
同時,該市去年還建成化肥減量增效示范片14個,總示范面積2.12萬畝,通過推進了配方肥應用、綠肥種植、秸稈還田、機械精量施肥和水肥一體化等技術措施,推進示范工作。調查統計與專家驗收結果表明,示范區配方肥到位率81.2%,化肥減量8.1%,作物畝均增產34.2公斤,畝均節本增收129元。
多措并舉推進化肥減量增效
化肥的使用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保障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必需使用化肥為農作物提供各種養分;另一方面,因化肥使用不合理、不科學,又造成養分流失、利用率下降,導致生產成本提高、土壤污染加劇。
該市以中央環保督查通報問題整改為契機,加快肥料新產品、新技術、新方式集成創新和推廣應用,重點示范推廣了以精準養分調控和數字化施肥管理等為主的新技術,以緩釋肥料和水溶肥料等為主的新產品,以機械深施肥、葉面施肥、水肥一體化和無人機施肥等為主的新方式,實現施肥精準化、自動化、輕簡化、智能化和綠色化。該市君信種養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在茶山鎮常年種植水稻5200畝,去年應用無人機施肥,每畝可減施肥用工成本20元。
近些年,該市農業部門在轄區累計采集化驗土壤樣品1萬多個,為測土配方施肥提供科學依據。“以前是憑經驗施肥,現在是通過手機App,缺什么補什么,精準施肥。”醴陵市耕地質量與土壤肥料工作站站長李江林介紹,農田希望畝產量、施肥建議等信息在手機上一目了然,去年共發布水稻、蔬菜等作物施肥配方6個,印制發放施肥建議卡5.6萬份,全年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面積135.5萬畝次,在水稻等主要農作物中覆蓋率91.1%。
與此同時,該市農業部門成立了以植保、土肥等部門技術骨干為成員的化肥農藥減量增效整改工作專班,120名技術人員組成20個科學施肥技術指導服務組下沉鄉鎮生產一線,在主要農作物施肥關鍵農時季節指導廣大農民科學合理施肥。( 劉毅 )
關鍵詞:
化肥減量增效行動
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
減少化肥用量
糧食畝均單產